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權威談中國經濟:L型走勢一兩年不會變

http://www.CRNTT.com   2016-05-09 10:23:05  


 
  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

  要加減乘除並用。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當多的地區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區,讓人感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問:現在對去產能、去杠杆有些疑慮,認為與穩增長存在一定衝突,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這個問題怎麼看?市場出清了,後面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權威人士: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處理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

  從長期看,穩增長與調結構是一致的,結構調整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和保障,去產能、去杠杆有助於結構優化和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對這一點,大家有很強的共識。但在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例如,去產能或許會影響一些地方的GDP和財政收入,去杠杆會使一些風險顯性化。但如果不去,不要說長期穩不住,短期效果也越來越差,“僵屍企業”會越來越多,債務越積越重,加劇財政金融風險。處理好“穩”與“調”的關係,關鍵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把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抓手。

  必須明確,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比如,一些產能過剩領域的企業,虧損加大,拖欠的工資增多,銀行很痛苦,職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麼辦?長痛不如短痛。對這些企業進行“清盤”,既可以釋放出土地、信貸等稀缺資源,也使這些企業的職工在納入社保、接受培訓後走上新崗位,看到新希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減乘除並用。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這既需要決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實實在在的政策。實踐證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當多的地區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區,在這輪發展中,孕育了一大批新動力,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感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過,個別地方舊的矛盾、歷史負擔較大,短期調整確實難以見效,但也得邁開步子,“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四、預期管理怎麼辦?

  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

  要善於進行政策溝通,加強前瞻性引導,提高透明度,減少誤讀空間,及時糾偏,避免一驚一乍,不搞“半夜雞叫”

  我們的成績和不足都擺在那裡。對成績不能說過頭,對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甚至文過飾非,否則會挫傷信心、破壞預期

  問:這幾年,對於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期不是很穩定,樂觀情緒與悲觀論調並存。從中可見,對經濟現狀和市場行為的深入研究還不夠,存在“觀點偏執”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

  權威人士:預期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無關痛癢,它來自現實,又影響著現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本質上是預期管理。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更加複雜多變,導致預期不確定性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注重加強預期引導。

  怎麼穩預期?關鍵是穩政策。

  首先,大政方針不能動搖,核心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一點,中央從來沒變過,而且多次重申,內涵越講越清楚,各地各部門都要準確把握,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其次,宏觀經濟政策不能搖來擺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們還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場就會擔心遲疑、無所適從。

  第三,要善於進行政策溝通,加強前瞻性引導,提高透明度,說清政策目的和涵義,減少誤讀空間,及時糾偏,避免一驚一乍,不搞“半夜雞叫”。

  還有,提高輿論引導的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須實事求是,拿捏好分寸。我們的成績和不足都擺在那裡,適當的正面宣傳對引導預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對成績不能說過頭,對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甚至文過飾非,否則會挫傷信心、破壞預期。對學術上、專業性的不同意見,要允許各抒己見,鼓勵從專業層面展開討論,真理越辯越明,對穩定預期也會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不但要肯幹、敢幹,還要能幹、會幹,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三個“關鍵少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讓企業家既有“恒產”又有“恒心”。建立“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係,把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在一些具體政策執行上,不要盲目翻舊賬,使創業者有安全感

  問: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人的作用更為重要,特別是“三種人”,即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在您看來,這些群體的積極性有沒有激發出來?怎樣形成全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合力?

  權威人士: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不但要我們肯幹、敢幹,還要我們能幹、會幹,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現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大家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工作積極性越來越高,能幹、會幹的人越來越多,成效也會越來越明顯。同時,也要看到,不理解、不適應的現象依然存在,發揮上述三個“關鍵少數”的作用,還要做大量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