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應透過結構性變化看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5-12-22 07:55:20  


對中國經濟而言,結構調整的成效、增長的質量如何,遠比一兩個點的經濟增速變化來得重要。
  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電/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上的“悲觀”情緒甚囂塵上。但是,看待經濟形勢,既要看GDP增速的變化態勢,更要看GDP增速是由什麼力量推動的、由怎樣的結構組成的,這樣的增速是否可持續。因此,對中國經濟而言,結構調整的成效、增長的質量如何,遠比一兩個點的經濟增速變化來得重要。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文章表示,目前,關於中國經濟“好”與“壞”的爭論,大多出於總量分析。如果能夠透過結構性變化來觀察,所謂的“好”與“壞”都是存在的,且“壞”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壞,關鍵要看我們期待的結構變化是否發生、新的增長趨勢是否形成。

  比如,中國進出口額尤其是大宗商品進出口額大幅下落,這個經濟運行指標貌似“變壞”了,但對這種“變壞”也要辯證看待。這種下落是受到商品價格變化影響的,也與海外經濟體需求分化明顯直接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東盟出口保持增長,對歐盟、日本出口下降,背後的原因在於歐盟和日本經濟疲軟。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部分國家貿易數據來判斷整個貿易形勢。而關於社會一直關注的工業生產仍然低位運行尤其發電量增速由正轉負的問題,表面數據雖印證了這一嚴峻現實,但從經濟結構來看,在第三產業成為經濟主導、高能耗行業處於持續收縮的大背景下,用電量下降可能是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結果。

  文章提出,對中國目前7%的GDP增速,社會各界在認識上出現了較大分歧,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面臨重大危機,應採取措施刺激經濟、重回高增速通道。正是這樣的分歧,使辯證看待當前經濟形勢顯得緊迫且關鍵。

  首先,中國經濟增長潛力與宏觀政策空間很大,完全有可能維持較長時間的中高速增長。當前,中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20%,仍存巨大發展空間;從進出口占GDP比重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開放度位居世界前列;國民儲蓄率約為50%,宏觀經濟穩定性很高;經常賬戶存在順差,財政赤字比較安全,政府有大量的可變現資產。綜合以上因素,未來10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可以保持在7%以上。從政策空間看,中國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水平相比主要經濟體仍處較高水平,政府負債水平可控,只要政策選擇得當,完全有能力維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

  其次,中國當下7%增速產生的發展質量比過去高得多,社保、醫療、自然資源、產業結構等正在優化。從社會財富或實物經濟的角度看,當前7%的增速產生了更大效益:產業結構優化,城鎮就業率穩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平穩提高,社會財富積累效應增加更快。以同等口徑分析,當前居民財富的積累速度甚至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還要高。

  再次,近年來以互聯網為特征的商業模式迅速興起,不僅喚醒了潛在消費需求,也提升了供給能力,對整個經濟運行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僅從物流運行效率來看,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從2011年的18%左右下降到2013年的15.2%,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差距在1至2年間縮小了近4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繼續推動商業革命,推進商業模式演進,對激發中國潛在需求、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將具革命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