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國開行搖擺舞:十萬億噸位“大象”變道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14:14:10  


 
  改革走不下去,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錢。

  資金來源是銀行的生命綫,不能吸收存款的國開行,發債是維持生命綫的主渠道。成立之初,國開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央行向金融機構攤派開行金融債券。到2000年,這種攤派變成了國開行運用國家信用在市場上自行發債。

  在2008年改革之前,作為政策性銀行,國開行享受著風險權重為零的國家主權信用等級,發債成本極低,它意味著廉價的資金來源。開行因此成為除財政部之外最大的發債主體,是中國債券市場的重頭角色。

  然而在商業化改革之後,這一政策紅利被取消,變為一年一定,甚至三年一定,債券信用問題一直未明確。

  曾經有測算顯示,假如國開債按照商業銀行債來監管,開行債的風險權重由0%上升到與一般商業銀行相同的20%,商業銀行每年需再占用資本約450億元,并且受到集中度的限制,商業銀行很快將無餘力購買新債,2年左右其發債空間將消耗殆盡。

  據財新網報道,自2008年以來,政策的不確定使得國開行的發債成本比轉型之前上升了至少50個基點,大大高於以往4%的平均收益率,而且時常不得不一再推遲發債計劃。

  “既讓幹著政策性的活兒,又全靠自己賺錢,誰也不是神仙。”上述國開行研究院高層替國開行叫屈,他時常能看到辦公樓裡,處長們在樓道裡跑著送文件、跑著開會,要援藏、援疆,甚至對水災、旱災提供支持。在他看來,國開行一直很努力地“不給家長添麻煩”,“哪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自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後“四萬億”刺激政策出台、“走出去”戰略實施……這些國家戰略每每都需要國開行,但同時又削減了其唯一的特權——發債的准主權級國家信用。

  國開行現任董事長胡懷邦在2015年4月14日接受采訪時也透露,2008年後開行債信采取“一年一延”的權宜方式,國內外投資者對國開行發展存有疑慮,發債難度不斷加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