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性貨幣政策並不意味著央行在不作為

http://www.CRNTT.com   2015-02-23 09:48:06  


貨幣政策中性并不意味著央行無所作為,或者刻意矯正。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訊/去年十月非對稱降息以來,中國央行在貨幣政策放鬆節奏上一直偏於謹慎,市場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也屢屢被打折。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要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因此去年降息過後中國央行官員也表態當前貨幣政策仍屬中性。但隨著各種花樣翻新的“注水”,央行對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呵護,讓市場形成了愈益濃厚的寬鬆預期。市場的傾向性詮釋本無可厚非,降息既出,遑論“中性”?經濟下行,怎能謹慎?直到降息兩月之後,降准再次來臨,才終於給了市場一份意料之中的“驚喜”。

  此時再言貨幣政策中性,似有不合時宜之嫌,但恰恰是貨幣政策決策邏輯可能已然生變。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對增長前景和通脹走勢的評估上,央行有著與市場不同的視角。正是這種不同,造成了貨幣政策貌似寬鬆,實則偏中性的基調,也造成了市場預期與央行實操間的錯配。

  和訊網刊登國信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鐘正生文章分析,如何理解當前貨幣政策的偏中性特質呢?

  中性貨幣政策有兩層含義:一是實際利率中性,降息旨在應對通脹下滑;二是基礎貨幣總量中性,流動性注入只為彌補缺口。前者說的是價格工具中性,後者說的是數量工具中性。

  在中國央行看來,當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在於,軟預算約束平台的高負債率帶來了巨大的還本付息壓力,對其他經濟主體的金融資源形成擠占。而財政和其他方面改革尚在進行當中,難以指望這些經濟主體自發地削減債務,因此需要央行維持中性偏緊的貨幣環境去倒逼去杠杆。如果重現2009年的寬鬆貨幣環境,那麼杠杆率攀升勢必會卷土重來。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4年上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發言中表示關注中國企業部門的高杠杆率問題,並提出“是不是在這方面信貸如果繼續擴張的話,會使這種杠杆率進一步提高,這是值得大家擔憂的一個現象”。可見,央行一直有意淡化貨幣政策的寬鬆預期,就是為了避免債務的進一步擴張。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在經濟增長動能日趨孱弱,城投和地產融資需求逐漸走低,高杠杆率的擔憂有所弱化。同時,中國央行對軟預算約束主體繼續加杠杆的擔心一直並未消褪。某種程度上金融去杠杆與實體去產能也是一體兩面的關係:用新一輪刺激政策來掩蓋和拖延去產能固不可取,用新一輪刺激來誤導和激勵重新加杠杆亦足堪憂。簡言之,面對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和金融資源誤置,央行更願意保持貨幣政策的偏中性和融資規模的適度擴張。

  在偏中性的貨幣環境下,央行應該如何布局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呢?很簡單,結構總量雙輪驅動!用結構性貨幣政策來降低增量融資成本,用總量性貨幣政策來降低存量融資成本。

  結構性貨幣政策仍將掛鈎信貸投放,降低增量融資成本。將流動性注入與信貸投放聯繫起來是2014年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突出特點。這主要是為了解決經濟下行期銀行惜貸情緒滋生,造成“寬貨幣”向“寬信貸”傳導不暢的問題,從而更有效地降低增量貸款成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