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互聯網銀行的王牌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5-01-08 09:15:25  


  中評社北京1月8日訊/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視察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時表示,希望該銀行在普惠金融發展方面,不僅自己能殺出一條路來,而且能為其他企業提供經驗,同時也希望以微眾銀行的成功倒逼傳統金融機構的改革。

  新華每日電訊發表媒體評論人華化成文章表示,從當初的民營銀行“打破銀行壟斷暴利”,到如今的互聯網銀行“倒逼傳統金融機構改革”,雖然總體政策目標始終是希望新興力量的“鮎魚效應”促進傳統銀行的業務轉型,但“民營銀行”到“互聯網銀行”的主體切換,卻反映出主管部門對銀行業變革及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路徑認知的變遷。

  近幾年來,銀行業改革問題之所以愈發受到主管部門重視,其根本原因在於,傳統銀行機構憑借無可匹敵的雄厚資本實力,在社會融資結構中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原有的銀行業務牌照管理制度,又在事實上讓銀行機構處於壟斷經營地位,這使得銀行業長期缺乏實質意義上的競爭。坐享“牌照紅利”“壟斷紅利”的傳統銀行機構,當然不會有動力放棄高額利潤回報,而實現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

  正是基於此,主管部門從一開始就把引入民營資本獲取銀行牌照,作為打破銀行業改革僵局的主要路徑。然而,各家民營銀行一年多以來的籌備實踐情況,似乎與人們寄予的厚望差距不小:關於業務範圍的限制和開展銀行業務所需的巨大軟硬件前期成本投入,令部分民營銀行股東倍感“雞肋”;而缺乏金融業務實踐經驗的股東方背景,則令監管部門大為緊張;至於民營銀行可能成為新壟斷者或是民營銀行規模過小難堪大任的批評和質疑,同樣不絕於耳。

  文章指出,在民營銀行可能“事與願違”的背後,核心問題恰恰在於,不管是國有銀行還是民營銀行,只要沿用傳統的銀行經營模式,則其利潤高低始終與資本多寡高度相關。於是,如果民營銀行股東投入的資本微薄,則對降低融資成本無濟於事;如果資本雄厚,則股東當然希望獲取與之匹配的高額利潤回報,此時,民營銀行也就變成了高昂融資成本的受益者和維護者。

  相比之下,“互聯網銀行”雖然也屬於民營銀行,但它跳出了傳統銀行的經營思路,將運用資本獲取利潤的“食利者”模式,轉變為“向信息數據要利潤”。通過運用數據挖掘等技術,“互聯網銀行”一方面大幅壓縮信貸業務成本,另一方面也在投入資本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大幅提升了資金的運作效率,從而實現了盈利模式的創新。

  在這樣的模式下,互聯網銀行便可在降低貸款成本以快速開拓市場的同時,保證股東的資本投入仍能獲得不錯的利潤回報,從而實現股東持續投入資本的同時,貸款融資成本也保持降低趨勢,最終真正帶動整體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進而在真正意義上形成對傳統銀行機構的改革壓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