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聰明投資助力穩增長和促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12-23 09:28:14  


 
  四是中國財政能力具有較大的空間和潛力。從財政能力的整體空間分析,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中國公共部門真實負債率為40%左右,參照歐盟規定的60%警戒線,中國這一比率顯然在安全區內,可用空間還相當可觀,亦彌足珍貴,別的主要經濟體只有羨慕的份,用得好足以支持中國在較快完成“新常態”調整後乘勢發展。

  從2014年財政預算運行情況分析,未來三年間如分步把公共部門負債率提高至50%左右,可增加的公共部門舉債資金規模不低於6.5萬億元,並將產生拉動社會資本的明顯乘數效應,可挖掘的潛力空間巨大。

  五是貨幣政策仍有較大作用空間。目前大型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率約20%,仍處於歷史高點;通脹率較低,PPI已歷經三年以上長期負增長;外匯儲備規模巨大,至2014年9月末已達3.89萬億美元。

  以有效供給管理對接“新常態”

  文章提出,在2015年、“十三五”期間及更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積極考慮適當加大基於質量和效益的結構導向選擇性“聰明投資”,作為進入“新常態”、對接一個盡可能長的中高速增長平台的重要宏觀政策方略和理性“供給管理”的有效選項,周密穩妥實施。

  從改革開放36年來的實際進程和成效看,中國由高儲蓄支撐的高投資,總體上並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而是中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新階段上經濟增速和投資率的適當調整是必要的,但中國投資領域的核心問題不是總量和增速,而是結構、質量和綜合效益。

  建議制度改革重點在已有部署上繼續從以下方面深化:一是簡政放權、放鬆管制;二是消除過度壟斷,實現競爭性市場准入;三是繼續推進以“營改增”為切入點的財稅配套改革,實現中央與地方財權與事權的合理調整及降低企業成本、促進企業設備更新改造、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等目標;四是加快以“推進普惠制金融發展、擴大金融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多樣化改革,其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的健康發展及商業性、政策性金融與PPP(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亦稱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或政府與企業合作機制)的良性互動和結合,應當納入通盤戰略性考量;五是加快以“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理順比價關係和價格形成機制為目標的資源、能源產品價格改革;六是深化以“落實微觀主體投資自主權”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核心的投融資體制改革;七是以打造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實現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和金融國際化”為目標的對外開放制度安排的改革。

  此外,應創新國際國內投融資模式,實現“中國全球共贏”、“政府市場雙到位”、“國企民企雙進步”。建議在加快資金供給端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組建,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用的同時,積極考慮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主體、項目建設主體和相關項目建成後的運營主體構建問題。可借鑒中國與新加坡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和近年表現了上升態勢的國內“連片開發”多個案例中的可取經驗,運用PPP機制創新,打造公司化、國際化、市場化的基礎設施和連片開發建設新局面。

  應結合發展戰略、產業政策,通盤規劃加大高質量、高綜合效益的投資力度,用中高端的“新供給”淘汰落後低端“舊供給”。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應注重首先對基本公共服務、養老設施等惠及民生的“托底”事項進行有側重的投入;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應聚焦重點技術研發、產業升級換代、重大設備更新等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項目,進行政策傾斜支持投入;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注重對農田水利、現代化農場、大型農用設備、服務運行體系硬件設施等方面進行有選擇的投入;在信息化進程中應注重對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網絡系統建設、網絡安全、網絡人才、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以引導基金等方式進行有選擇投入。

  更重要的是,財政和金融政策要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護生態”提供有效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