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星:簡論民進黨的路線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4-08-03 08:54:01  


 
  海伍德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政黨作為官僚化的政治機器,無法回應群眾不斷增強的政治參與和行動主義的欲望;政黨作為政府工具的形象意味著它們不可避免地與權力、野心和腐敗相聯繫,由於現代社會複雜性的增強,以及階級和其他傳統的社會認同的衰落,以前產生政黨的那些社會力量現在已經削弱了。不過,對民進黨而言,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心理定勢以及對“台獨”意識形態動員有效性的迷信,除非“台獨”意識形態在政治動員中邊際效用降到足夠低,該黨不可能放棄這個動員工具。因此,雖然結構性壓力持續存在,但是“台獨”路線還會頑抗一段時間。

  如果把民進黨的“台獨”路線放到台灣政治變遷的歷程中去考察,就會發現民進黨有關“台獨”路線的許多被黨內廣泛接受的假設,其有效性值得懷疑。例如,民進黨雖然一直強調“台獨”路線在該黨政治動員中的重要性,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民進黨現在更多依靠基層服務而不是意識形態動員獲取選票,“台獨”訴求與民進黨的發展之間並不存在不可剝離的關係。又如,所謂的“基本盤”裹挾與民進黨堅持“台獨”路線頑固立場之間的關聯性也並非如該黨所說的那樣強。否則很難解釋民進黨在第一次路線轉型時雖然淡化了“台獨”立場,支持率卻仍緩慢上升的事實。許多研究都已經表明,對民進黨的基本支持民眾而言,支持民進黨並不代表支持其“台獨”立場,或者說他們對民進黨“台獨”立場關心程度並不如民進黨自己宣稱的那樣高。事實上對於大部分民眾而言,他們對於兩岸議題的關心主要是兩岸關係能否實現穩定,這是島內大多數民眾都認為民進黨應該與大陸進行溝通的原因,也是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調整能得到高度支持的原因。

  民進黨“台獨”路線轉型問題關鍵在於改變對抗性思維,適應兩岸關係對抗性減弱而合作加強的現實,尋求解決兩岸問題的新途徑。民進黨在長期的政治操作中形成的對抗性思維,概括起來說就是通過不斷挑釁兩岸關係的底線,將兩岸關係保持在低度緊張狀態,再利用兩岸的緊張進行政治動員。所以有學者總結說,民進黨的“台獨”路線與“反大陸”是捆綁在一起的,“台獨”與“反大陸”勾連緊密,根本無法切割。也就是說,民進黨“台獨”不棄,“反大陸”立場亦難改,“反大陸”與“台獨”是一體兩面的關係。要“台獨”,就得“反大陸”,“反大陸”亦是為了“台獨”。在民進黨話語建構中,“反大陸”與“台獨”是互為加強的關係,“台獨”招致大陸的反對與打擊,又會反過來被利用為強化內部支持和強化“台獨”路線的正當性基礎。於是,大陸的“打壓”變成了民進黨的客觀需求。換言之,對於民進黨的許多人來說沒有大陸的“打壓”就無法完成完整的政治動員過程,故而一旦有“打壓”就會見獵心喜。民進黨的這種操作模式化以後,即便沒有受到大陸打壓民進黨往往也要解讀出“打壓”來。在兩岸關係對抗性較強的時代,民進黨的這種操作還有一定的空間,但是在兩岸關係的對抗性減弱的情況下,如何以非對抗的方式處理兩岸問題,民進黨到現在也沒有找到解決方案。這也是民進黨兩岸路線的困境所在,即在和平發展的情境下和大陸交流與交往的壓力空前增大,但是該黨卻又不願放棄對抗性思維和“反大陸”思維。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調整涉及的層次最為複雜,牽涉到的面向較多,是民進黨路線轉型的關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