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如何掙脫流動性陷阱束縛

http://www.CRNTT.com   2014-06-14 11:05:47  


 
  當然,即使作出上述調整,廣義貨幣M2及其增速也不適宜繼續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即名義總需求的監測指標)。一方面,將廣義貨幣M2增速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不僅會面臨統計口徑需作頻繁調整的問題,而且在現代金融創新活動日益增多的今天,M2的統計數據已變得極不穩定,用其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將會使貨幣當局無所適從。例如,受銀行理財產品季末到期和季初發行影響,每到季末和季初,中國廣義貨幣存量都會出現大幅波動。另一方面,隨著國內金融市場交易量的日益擴大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內金融市場及國際商品和金融市場對中國廣義貨幣M2的分流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其結果會導致它和國內物價指數(CPI)之間的聯動關係(包括時滯期限)變得極不穩定。13%的貨幣供應量調控目標按過去的經驗看可能是一個中性的政策目標,但從當前的情況看,它卻是一個明顯偏緊的政策目標。考慮到大多數發達經濟體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就已放棄廣義貨幣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轉而採用銀行間同業利率作為它的替代品,並且在貨幣政策實踐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建議人民銀行放棄M2增速調控目標,轉而採用銀行間同業利率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第三,中國尚缺乏一套綜合反映經濟部門產能利用率情況的監測指標,或者說缺乏一套反映中國實際總供給變動情況的監測指標。宏觀調控本質上是總量調控,即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通過調控名義總需求,使得經濟產出潛能(經濟增速)和就業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因此,管理層在做宏觀調控時,除需建立一套價格和名義總需求監測指標外,還需建立一套能夠綜合反映經濟部門(主要是工業部門)產能利用率的監測指標。根據國際經驗,當工業產能利用率低於82%時,由於存在價格粘性,名義總需求(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將更多地作用在推動產能利用率上升上,而不是作用在推動物價上漲上;而當工業產能利用率上升至82%以上時,名義總需求的擴張將更多地作用在推動物價上漲上(名義總需求的擴張張力突破價格粘性),而不是作用在推動產能利用率上升上。因此,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數據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宏觀調控參考數據。中國直到2006年才開始開展對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數據進行統計,但由於調查樣本僅包含6萬多家國有和國有控股大型企業,因此,目前的統計數據尚不能真實反映整個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國家統計局至今都未對外公布這一數據的原因之所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披露的2013年中國6萬多家大型國有工業企業的產能利用率統計數據(大約78.6%)推算,去年整個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可能不足77%,個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甚至不足70%。而國際上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中性值大約為82%。考慮到去年整個工業部門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7%,由此推算,2013年管理層只須對當年“偏緊”的貨幣政策作適當調整,將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由77%以下水平回調至80%~82%的水平(提高3~5個百分點),或者說,將名義總需求由偏緊回調至中性狀態(並非出台大規模的貨幣刺激政策),僅此一項,就可使當年經濟增速提高1.1~1.5個百分點。如果再考慮到工業部門產能利用率上升對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提振作用,可以斷言,目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水平當在9%以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幾乎所有商品都可實現市場化供給,唯獨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的供給必須依靠貨幣當局的貨幣供給“計劃”來實現。這意味著在信用貨幣體制下,各國的名義總需求是由政府(貨幣當局)按照計劃經濟的邏輯來調節的。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歐美國家也需要政府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原因之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