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還原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4-03-04 08:21:50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這是中國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的關口,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然而,經濟全球化早已改變了國際貿易模式,現有的以進出口產品總值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統計框架已無法準確地反映全球貿易的增長和失衡格局,因為如今一國貿易的真實情況並非體現在規模和速度上,而是更集中反映在一國所創造的增加值上。

  文章分析,面對全球價值鏈主導貿易新格局的大背景下,當前依據原產地原則進行的傳統總量貿易統計有許多弊端,導致貿易“被增長”:一方面,由於大量中間品貿易的存在,統計跨境總量貿易而非淨增加值會產生大量重複計算;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反映出產品在生產環節上的流動,雙邊貿易統計中包含了他國中間投入品價值,造成了大量貿易被重複計算。2011年以來,由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國際貿易統計改革,WTO在國際貿易統計新框架中以“貿易增加值(商品在一國新增價值)核算”替代“貿易全值核算”,讓世人對全球貿易分工和全球價值鏈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切入全球價值鏈,中國迅速發展成為全球價值鏈體系的重要環節。這種模式雖然使得中國本土企業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分工,但由於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高價值兩端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控制,本土產業始終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利潤微薄,依靠發達國家技術外溢的機會逐漸減少,其發展路徑長期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然而,“虛胖”的貿易規模和份額的增長非但沒有帶來利益分配的增長,反而加劇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摩擦。但是真實的狀況是“順差在中國,利潤卻在國外”。本世紀以來,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要素和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並存,推動了產業在國家間的新一輪轉移,產業鏈縱向的高度分工化,即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占據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國家。由此,全球價值鏈就按“產業轉移-價值增值變化-利潤轉移-貿易利得扭曲”的路徑,通過加工貿易、轉口貿易、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等途徑,通過高價格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低價格出口整機產品,使中國利潤大量轉移境外。

  根據WTO和亞洲經濟研究所(2011)報告,以增加值貿易方法測算,中美貿易順差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三個年份相比傳統統計方式計算出的順差額要縮小20%~27%,如果考慮到加工貿易因素,貿易失衡的程度更是會減少40%以上,甚至在2005年達到了53%的縮減規模,可見,全球失衡的狀況並沒有如傳統全值統計所顯示的那麼嚴重。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