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背後的三期戰略 | |
http://www.CRNTT.com 2013-12-02 09:56:40 |
1969年,美國人正式將日本本島及周邊海空域的管控權交還給日本政府,順帶著,也將周圍的“防空識別區”一並交給日本。到了1972年,美國又將琉球列島的管理權交給日本,從而將日本的“防空識別區”進一步擴大到了釣魚島周邊空域,這就使得日本在過去的44年裡對相關海域握有實質的控制權。與日本相反,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政府出於外交需要,同時也因為受到了軍事技術條件的限制,使得中國在東海不得不對日本處處避讓,長期處於被動回應的狀態。 不過,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對於周邊海洋利益及本國安全利益的訴求日漸增大,這必然要求中國改變“被動式”的狀態。因而,在日本“購島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一改先前的退讓溫和,轉而以一種積極、主動、強硬的態度去應對中日在東海海域的各類摩擦。在中國政府看來,日本政府購島後,中日間所發生的一系列的低烈度的摩擦,不僅不會使中國陷入被動;相反的,還將有助於中國進一步加強對釣魚島及其周邊海空域的控制。 本次“識別區衝突”正是這個思路的延續:“防空識別區”的設定,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會對中日、中美關係造成一些消極影響,但由於三方緊密的經濟聯繫,又使得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也不敢做出極端的反應——這點可由B-52轟炸機只敢“輕裝上陣”地在識別區的邊緣地帶進行南北游走,以及奧巴馬總統要求美國民航遵守中國防空識別區規則等現實來佐證。因而,可以預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招”後,三方必將會尋求達成一個新的“默契”或“妥協”。屆時,中國的身份也已然可以從一個“受氣包”,轉變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合作者,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些都只能算是中國的短期博弈。作為一個善於以全局和戰略視角來審視未來的國家,接下來的中期謀劃和遠期構想恐怕才是中國政府劃下“防空識別區”行為背後的精髓所在。 中期謀劃 如果說東海海域對中國有著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的話,那麼南中國海則是中國未來的能源依托和戰略關鍵所在。可以這麼說,劃設南中國海“防空識別區”是中國的國家經濟利益、海洋戰略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發展的必然訴求,它將是中國逐步推進和擴大自身在南中國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的關鍵一環。因而,中國政府在處理完短期博弈後,劃設南中國海“防空識別區”必將被提上議程,成為中國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間最重大的中期戰略議題。 當前,中國之所以只是有針對性的在東海劃下“防空識別區”,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政府不希望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去刺激過多的周邊國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外交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希望通過“區域試點”的方式,來為更大範圍的“防空識別區”的劃設積累經驗。此外,如果中國能順利地“降伏”日本,那麼東南亞國家自然也將從“中日識別區衝突”中吸取經驗,這將為中國下一階段的“南中國海擴張”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因而,在當前,中國有針對性地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及堅決地給予他國反擊,客觀上正是在為接下來的南中國海博弈做準備。畢竟,只在家門口的一個角落劃下預警區是絕對不足以保衛中國的國家安全,也是絕對無法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訴求、海洋訴求和安全訴求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