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別讓食品國標淪為“吃不死人”

http://www.CRNTT.com   2013-04-12 17:32:46  


 
  食品安全監管,本是一項技術活。其科學性和實用價值,不僅取決於檢測設備和技術等硬件條件,很多時候還取決於意識和責任。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乳品國標”。因為被一些利益所影響,此標準甫一出台,即被輿論批評為“一夜倒退25年”。而速食食品新國標,也被指“標準降低”。

  由此觀之,不能不說“中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如同小明的學習成績一直“穩定在全班倒數第二”一樣,不僅不足喜,反令人憂心忡忡。因為公眾真正渴求的是食品安全,而非摻雜了各種利益考量的“合格率”。更重要的是,以降低標準,更直接點說降低食品安全指標為代價而取得的高合格率,不僅無益於改善食品安全的糟糕現狀,反而人為營造了一種“形勢一片大好”的假象,從而掩蓋了監管方面的諸多深層次問題。

  把現成的行業內國際標準放在一旁,一定要降低標準去制定一套本國規定,對此國人並不陌生。2011年,我國現有的奶業標準全球最低,備受詬病時,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丁木德坦言,制定牛奶質量標準要從國情出發。

  所謂從國情出發,就是要遷就到部分企業的利益,把行業標準降低。這種掩耳盜鈴的行徑,你好,我好,大家不好。現在是什麼樣信息發達的社會毋庸多講,自家的門檻,別家的門檻,世界通用的門檻,瞞不住,遮不了。沒有標準或是標準過低,最終只會發展出一場整個行業的墮落狂歡,一地的紙屑掃都掃不乾淨。即便在這樣的低標準運行中,還是不時在產品質量上出更大的紕漏。在市場最慘淡的時候反而選擇降低標準,這種假繁榮,人心向背定成敗,讓整個行業成了笑話。

  ■ 安全食品不能靠企業憑良心生產

  蒲長城還曾說過,“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身為國家質檢總局的高級官員,蒲先生拋出這樣一個觀點,著實令人驚詫莫名。“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這純屬一句正確的廢話,什麼樣的食品不是生產出來的?問題是怎麼樣才能讓企業生產安全的食品,一要靠行業自律,二要靠嚴厲監管,兩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後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為如果沒有嚴厲的監管,再善良的商人遲早也會暴露出逐利的天性,反之,再無人性的商人也會忌憚於無處不在的監管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些食品安全治理較好的國家,也用無數事實證明,只有制度的科學和監管的到位,才會有人性的向善,道德感的提升,兩者豈能錯位?

  從合格與安全的混淆,到監管與生產的錯位,不僅說明一個官員對常識的缺失,也是對其職責的一種漠視和矮化。

  寄望企業“良心發現”忽視制度漏洞、放棄逐利天性無異於痴人說夢。屢屢爆發的質量問題,固然有企業自身的問題,監管問責的不到位亦難辭其咎。去年11月,乳品新國標中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這兩項關鍵性標準在國標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標準被指倒退,卻被稱為“適應國情”。蒙牛多次出現問題,卻可一再聲稱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光明總裁郭本恒曾公開抱怨去年國家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太多,但無一被檢出有問題,結果這些“合格”產品卻頻繁出現問題。這些問題產品是如何通過檢測,抑或是它們都碰巧沒有被抽檢?無論是何種原因,“合格”產品頻出問題、爆出質量問題後除了下架、停產,涉事企業鮮有接受更多處理,都會為乳製品企業帶來僥幸心理,間接為問題乳製品大開方便之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