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趙靈敏:中國為什麼沒有《經濟學人》?

http://www.CRNTT.com   2013-04-06 09:37:58  


 
  其次,由於歷史和成本的原因,目前只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中央級媒體,有遍布全球的海外常駐記者。因為體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這些海外記者很多時候並不是通過現場採訪,而是通過翻譯當地媒體的報道來獲取信息的。當這樣的新聞傳回中國,以通稿的形式到達各個媒體,再經過各個媒體的編輯加工後到達讀者那裡時,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手新聞了,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勢必大打折扣。

  所以毫不奇怪,當你用中文搜索引擎搜索某條國際新聞時,顯示的內容往往在很短時間裡能達到幾十甚至上百萬條,但打開一看,內容基本都差不多。一些市場化的媒體試圖打破這一怪圈,在一些主要國家有特約通訊員,或在某國有重大新聞時派記者到當地採訪。但特約通訊員並非專業記者,報道質量往往不能保證;臨時派人前往,則往往是走馬觀花,做出的分析判斷時常有偏差。

  另外,中國媒體甚至包括大多數以中文寫作的人,往往更青睞於花哨、炫技、繁複、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和傾向性的表達方式,對於準確、簡潔、不偏不倚有一種本能的排斥,認為後者沒有文采,幹巴巴的。這種現象有歷史的原因,幾千年歷史上對詩詞歌賦的強調,導致中國人普遍缺乏理性和科學精神。流風所及,媒體的報道也往往強調以情動人,感性恣肆而論證不足,充斥著無法證實的細節和先入為主的判斷。至於幽默和睿智,則更是中國媒體的短板,很多人分不清幽默和插科打諢的區別,也沒有意識到睿智並非枯燥和長篇大論。這就意味著,準確、簡潔、幽默、睿智這種最成功、最國際化的表達方式,暫時還沒有被中國媒體所掌握。

智力支持的不足

  美國的公眾對國際問題不感興趣,有強烈的孤立主義傳統,美國的政客也有不少人沒有護照,從來沒有出過國;但與此同時,國際關係研究在美國是顯學,研究成果豐富,相關的學術機構和智庫林立,學術大師輩出;英國被公認是一個已經衰落的國家,但仍然有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這樣專門研究亞洲和非洲問題的機構,有大量學者在研究總結冷戰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顯然,普通民眾對國際問題不感興趣,這是各國的普遍現象,關鍵是精英和相關學者的眼界和認識水平。而媒體在國際報道上的表現,其實是以上眼界和水平的集中體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