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郭道暉:珍視民間改革動能

http://www.CRNTT.com   2013-01-09 10:19:30  


(資料圖)著名法理學、憲法學家 郭道暉
  中評社北京1月9日訊/“目前推動法治進步的力量,主要是來自民間的群眾維權活動和公民社會的發展,並與執政黨內銳意改革的力量結合,上下互動。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法治的進步才有希望”。最新一期《新世紀》周刊(2013年1月7日出版)登載著名法學家郭道暉的評論文章“珍視民間改革動能”,全文內容如下:

  中共十八大以來,推進法治成為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施政的重要內容。但是,今天,中國形成的強大特殊利益集團,已成為改革的阻力。他們利用改革撈到特權和財富,擔心符合人民利益和社會進步的政治改革會威脅到其壟斷的權益,特別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推上被告席。這是關係他們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因此,他們力圖抵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或者把改革引入有利於他們利益的方向,使社會資源的分配多流向這些特權集團,使一些改革蛻變為他們壟斷的“政府工程”,而不是全社會參與的社會工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深圳時指出,“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他在紀念“八二憲法”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更是大聲疾呼推進法治、依憲執政。

  李克強副總理在論述經濟體制改革時也表示,既要搞好頂層設計,又要尊重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他還特別指出,“現階段推進改革不僅要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觸動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經濟社會發展就缺乏活力。”

  危機催生改革。中國從來是被災難和危機逼上改革的“梁山”。上世紀70年代末是“文革”的災難推動政治和經濟的改革;當前是兩極分化導致的民生風險與社會風險,引發對法治與人權的需求日益增長。

  現在推動法治、人權進步的力量,在我看來,主要是來自民間的群眾維權活動和公民社會的發展,經由他們積極推動,與執政黨內銳意改革的力量結合,上下互動,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法治的進步才有希望。

  值得重視的是,來自民間社會的改革力量正在崛起。其中一些社會階層 (特別是失業的農民工、失地的農民、被掠去祖上房產的市民以及下崗工人等等)在改革開放中被邊緣化為經濟上、政治上受壓抑的弱勢群體,未能公平地分享改革成果,反而利益受損。正因為政治改革的正確方向符合這些階層的權益,因而他們是今後推進進一步改革的主要動力。他們或自發或自覺地強烈要求實現公平正義的政治改革和法治改革。

  “孫志剛事件”曾是民間維權力量推動人權保障的標誌性事件。顯然,中國人權保障的進步,將更多有賴於公民社會自下而上運用社會權力的推動。現今,中國互聯網用戶有5億多,他們已初步形成虛擬的公民社會,成為日益強大的民意群體。互聯網突破傳統上對言論的過度限制,促成分散的個人在網上形成有共同追求和相互聯繫的意見群體,形成社會輿論和集體行動,形成民眾由下而上影響政治的渠道。這是近幾年來網絡參政呈現出的路徑特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