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幹部子弟更容易上北大不是謊言

http://www.CRNTT.com   2012-04-17 11:18:58  


 
  從“縣一中現象”到“超級中學現象”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梁晨還澄清了關於《無聲的革命》的另外一個誤解,他稱《無聲的革命》本意是讚揚新中國以來的基礎教育的,從整體上看,中國高考制度本身是有利於工農子弟的,相較於國外,中國教育為工農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及社會流動的機會,原因就在於“國內中學廣泛的住校制度與強化訓練”。

  梁晨所說的,其實就是“縣一中現象”。所謂“縣一中現象”,是指在我國不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為了提高本地考生的競爭力,採取的方式是打造當地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把最好的資源都集中到這些重點學校,目的就是為了考上大學。對於原先教育基礎薄弱的工農子弟,這種方式確實有利於他們“一飛衝天”。

  然而,這種原先有利於推動底層民眾孩子上名牌大學的做法已經慢慢失效。“縣一中”現象其實早已埋下了“不平等”的因子。據2003年對10地城鄉40所普通高中學生的一份研究,學生的家庭背景強烈地影響著學生能否進入重點中學。不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高中學生的階層分化都十分明顯,優勢階層的子女更容易進入重點中學,而中低階層的子女則更多分布於普通中學。在城市重點高中,來自高階層家庭的學生比例平均為42.1%,是低階層的1.6倍。在有的城市,前者的比例高達60%以上。

  而在近年,“縣一中現象”又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隨著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越來越多的教育資源湧向了大城市,各地出現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超級中學”。它們大多位於省會城市,擁有豐厚的教育經費與政策支持,像抽水機般吸納當地及周邊縣城最優秀的學生與最優秀的老師,每年幾乎壟斷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華的名額。而當年“縣一中現象”的突出代表黃岡中學,則慢慢有所沒落。

  毫無疑問,“超級中學”很大程度就是為那些在更小的時候就占據更好的教育資源的“幹部子弟”們準備的,這就是“幹部子弟”上北大比例越來越高的直接原因。

  ■ 社會階層“垂直流動危機”

  “科舉世家”與明清兩朝的衰亡

  有道是“太陽底下無新事”,一個原本富有活力、面向所有階層選拔人才的教育制度漸漸變得僵化,成為少數人的專利,歷史上也發生過。著名學者何炳棣關於明清科舉的經典研究中,曾經揭示過這麼一個現象:在明朝早期的舉子中,祖宗三代未有一人得過功名的比例相當高,在明朝最初一百年中這個比例甚至多達70%以上,用今天的話說,當時選出的人才大多是“鳳凰男”——毫無背景的鄉下窮酸學子,能夠通過科舉立時變得飛黃騰達;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三代以內擁有過功名或者當過官——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屬於“幹部子弟”“精英子弟”的舉子中舉的比例穩定提升,超過了50%,以致出現了一些“一門三進士”的科舉世家,平民與精英的階層劃分開始變得涇渭分明。有論者認為,明朝末年吏治敗壞,社會分化嚴重,就與科舉制度下的“近親繁殖”有很大關係。在清朝科舉中,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