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季冰:“啞巴吃黃連”的中國稀土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2-04-08 06:05:53  


 
  首先,稀土的開採和加工會造成大氣、地表水、土壤等各方面的嚴重的環境污染;第二,過去10多年來國際市場稀土供大於求,中國廠商毫無定價主導權,價格一路走低,出現了所謂“金子賣白菜價”的局面;第三,由於中國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耗國,按照現有生產速度,有報道稱,中國的中重類稀土儲備只能維持15-20年,最終可能自己都需要進口;第四,中國還希望鼓勵國外稀土用戶企業把企業和生產設施搬遷到中國境內,而不是向境外出售廉價的原料,這對於內蒙古等稀土大省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稅收乃至促進整個中國製造業升級等都是異常重要的推動。

  應該說,上述訴求無一不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近年來中國對國內稀土的開採和貿易實行了嚴格的控制。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中國政府為了維護本國的正當利益,卻採取了不少非常錯誤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這才是陷自己於裡外不是人的尷尬境地的症結所在。自2008年起,中國對稀土的管理主要採取的是下述政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頒發出口許可證,且配額逐年下降。其次是對大批所謂“散、亂、小”的礦山實行關停重組,試圖將全國的稀土生產整合為北方和南方兩大開採商和加工商的聯合體,並成立被稱為稀土版“中鋼協”的擁有巨大行政權力的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目前,北方的整合已經完成,基本全部集中到內蒙古包鋼稀土公司那裡;南方的情況相對比較複雜,五礦等正在積極籌劃整合大業。再次,與此緊密相關,建立所謂稀土儲備制度,並劃定首批11個國家規劃礦區,由政府設定行業准入條件和批准開採者。最後,提高稀土產品出口關稅和稀土資源稅。且不說這些政策中有一些—如出口配額和提高關稅—很可能與WTO規定相衝突,即便不考慮外部因素,僅就促進行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一目標而論,這些政策也大多是弊多利少。

  例如,出口配額的限制和減少,一方面推動了國際市場稀土價格的飛漲(這是歐美國家不滿的根源),另一方面,由於國內的產能並未隨之下降,造成內外差價更加懸殊。其最終結果是兩個:一是出口配額本身價格的大漲;根據國家規定,出口許可證的轉讓和買賣是非法的,但事實上這個市場不但一直存在,而且最近一年來日益搶手。據報道,一噸稀土的出口許可證的市面價,已經從幾年前的幾千元漲到了一年多前的20萬-30萬元,去年夏天又進一步漲到40萬-50萬元,這幾乎使得出口許可證的身價已超過稀土礦產本身。二是極大地刺激了稀土走私。權威人士估計,2010年全國走私出境的稀土可能已超過3萬噸。

  上述政策的更大害處還在於,我們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它們歸根結底都是通過行政力量將原本已經具有市場化雛形(雖然可能比較亂)的中國稀土的開採、加工和出口壟斷於少數幾家大型國有企業(甚至是央企)手中。這很像10多年前的所謂“石油產業整合”。但多年來的經歷已經告訴我們,國有行政壟斷企業的存在,已是中國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的最大障礙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