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王國維孫輩講述國學大師的悲情家族

http://www.CRNTT.com   2011-07-16 10:49:55  


 
  值得後人學習什麼

  坐在記者身旁的王亮,很少說話,多數時候都是默默地聽父親講述。王亮1971年出生,在新疆高中畢業後,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其間對文史研究產生濃厚興趣,後入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就讀碩士。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以編纂《全明詩》為主,注重明代文人的研究,但王亮覺得對明代沒有太多了解,於是改學古文獻。讀博士期間,研究的課題是《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王亮曾應邀去美國耶魯大學,幫助整理館藏的中國古籍。他還訪問了美國主要的東亞圖書館及哈佛燕京等圖書館。在哈佛,他親眼見到了有王國維親筆墨跡和收藏過的書,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圖書館,他還看到了清末民初著名藏書家蔣汝藻後人近年捐贈的古籍,這都令他感慨萬分。

  在研究曾祖父時,王亮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曾祖父一生專意於求知,專題研究則是在讀書基礎上水到渠成,後人往往沒有看到他所下基礎功夫的辛苦。近年來雖興起‘王國維熱’,研究者不少,但崇拜他而不了解他的人很多,真正研究有素的人很少。研究領域也不均衡,若把對王國維的研究比作耕田的話,有一部分被精耕細作了,但仍有不毛之地。”

  為此,王亮希望能做些基礎工作。他曾在北京圖書館查閱王國維的往來書信。王國維寫給別人的書信已經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但不完全。“海內外學人和朋友給曾祖父的信很少有人做調查,北京圖書館也沒有公布細目。我花了很多時間查閱、抄錄,希望以後能陸續整理出來,供學術界研究。”談起曾祖父對自己的影響,王亮淡淡地說:“可能會有點消極吧。還有就是競爭意識不強,安於平靜。”

  王亮向記者介紹,目前王家第二代中,只有姑婆王東明女士尚在,97歲高齡,1953年後在台北縣永和鎮消費合作社任職20多年,發表了多篇紀念王國維的文章,現住在台北永和市。他曾和父親多次去看望她。王國維三子王貞明(1905—1998),曾任清華大學職員,後任職於上海、煙台、威海、高雄海關,1949年赴台。四子王紀明(1910—1978),1946年赴台在高雄海關工作。五子王慈明(1915—2010)留在大陸,曾擔任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協常委、成都市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六子王登明(1919—1997),曾任上海醫科大學教授、藥劑學教研室主任。次女王鬆明(1917—1979),曾在高雄、鳳山等地任小學教員,後在台灣去世。

  在王慶山看來,自己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而越往後,王家越是人才輩出。“我們這一房後代的9個子女中,有4個博士,兩個碩士。祖父一生甘於寂寞,甘於冷清,即使生活壓力很大,他還是願坐冷板凳,治學嚴謹,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是做學問的晚輩今天應該學習的。”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劉暢 2011年06月23日17:41 環球人物雜誌 

延伸閱讀:王國維死因仍是謎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

  世代清寒,幼年苦讀,22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1901年赴日本留學。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5年,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王國維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80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1927年6月2日留下遺書,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當日在北京頤和園投昆明湖自殺。生平著作共62種,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有42種,某些考古文章匯編為《觀堂集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