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拒絕平庸”:一場周期性全民語文抒情

http://www.CRNTT.com   2011-06-09 09:43:23  


 
新京報:高考作文題應離現實近一些

  2011年06月08日08:01新京報社論

  高考作文題,總的感覺是新意不足,與現實相關的命題,更是幾近絕跡。如果學生寫出的是裝腔作勢、毫無誠意的文章,那麼責任究竟在命題者,還是學生?

  昨天是2011年高考第一天,各地陸續發布的高考作文題目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仔細閱讀各省份的高考作文題,總的感覺是新意不足,與現實相關的命題,更是幾近絕跡。

  比如,安徽《時間在流逝》和浙江《我的時間》,主題說的都是時間,是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題目。對於處在成長期的中學生,這類題目不太適合他們發揮,極難寫出什麼新見解,只可能“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四川的《總有一種期待》、全國卷I的《期待成長》、江蘇的《拒絕平庸》等題目,都差不多是20多年前就開始出現的作文題。由此可見,這麼多年過去了,作文的命題模式依然沒有太大變化。相比較起來,全國卷II《代買彩票》、江西的《孟子三樂》,顯得略有新意,但也僅僅是“略有”而已。

  高考命題是否具有新意,首先事關公平,一些寫了幾十年的老作文題,範文很多,如果學生恰好讀過相關作文,就極易憑記憶套作;而那些未讀過“範文”的學生就容易處於劣勢;其次,更關鍵的是,這些脫離現實、大而空的命題,讓學生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寫。

  高考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考察學生表達真實見解的能力。很多社會事務的參與或管理,都牽涉到觀點的表達,都需要依賴文字。然而,如今高考作文命題提倡的卻是像“成長”、“時間”、“期待”這類空泛、浮華的文章內容,這類題目本身就不太符合年輕人的心理和視角,即便寫出來也極易言之無物。如果學生寫出的是裝腔作勢、無法表達真情實感的文章,那麼責任究竟在命題者,還是學生?

  學生的文風,關系到他未來的思維模式和精神氣質。一個學生能否對社會和人生有遠見,清晰地思維和寫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手段。高考作文命題是語文教育很重要的導向,人們關注高考作文命題,其實就是關注日常的教學模式。

  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就習慣於引導學生關注各種現實問題,比如引導學生對食品安全、徵地拆遷、道德建設、法律規範等發表看法,逐步培養其公民意識,這樣高考作文命題的“現實化”就會順理成章。否則,如果僅僅是高考作文“面對現實”,或許也會讓一些考生難以適應。

  記得2009年,高考作文中還出現過“明星代言”、“圓明園獸首拍賣”等一類與社會事務相關的命題,當時輿論稱贊這種命題思路,認為有助於學生理解寫作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聯,能增強他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意識和管理能力。這種命題,對未來的語文教育是很好的導向。但這樣的命題方向未能堅持,或許也和日常的教學模式不“匹配”有關。

  希望中國高考的作文命題能離社會現實更近一些,走出封閉和僵化的怪圈,從而帶動語文教學的變革。當前的命題模式,不僅無助於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想象力和使命感,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會給學生帶來價值觀、思維方式的模糊和混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