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如果誰都“打死不吃自己做的饅頭”

http://www.CRNTT.com   2011-04-16 09:44:42  


 
陳德沛:你選擇餓死還是被毒死?

  2011年04月15日08:4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德沛 

  小時候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吃飽。後來吃飽不成為問題了,自是希望能夠吃好。正當我們躊躇滿志想方設法怎樣才能吃好的時候,才發覺我們被“忽悠”了:身處琳琅滿目的食品當中,我們不僅吃不好,甚至淪落到無食物可吃的境地—— 

  牛奶吃不得,內含三聚青氨;美酒喝不得,勾兌了工業用酒精;面條吃不得,是塑膠做的;饅頭吃不得,加了染色劑……假如因此以為,只有加工食品因其加工環節讓那些“身體裡沒有流著道德血液的商家”有機可乘才吃不得,那麼,你還是“太天真太傻了”,即使是那些傳統觀念裡的原始農產品,仍然是吃不得——母雞下的蛋吃不得,只要你不是眼睜睜看著母雞下蛋然後馬上熱騰騰地拾到手,你從超市買來的雞蛋就可能不是雞生的,而是人生(造)的;豬肉吃不得,因為豬吃了瘦肉精豬肉抹了肉食粉;田地裡種出來的玉米、大米吃不得,因為土壤被重金屬污染了,玉米內所含的鎳和鉛、大米內所含的鎘嚴重超標…… 

   於是,出現了一道二難選擇題:吃,還是不吃?吃了被毒死,不吃則餓死。當然,我們自是毫不猶豫選擇了吃,即使被毒死。因為,餓死是快死,被毒死是慢死,在毒發身亡之前說不准可以像武俠小說裡描寫的那樣研究出解藥呢。只是,誰也不能否定,在解藥研發出來之前,我們有些所謂聰明的人類已經秘制出更新更利害的毒藥了。 

  因為食品安全比較於其他方面的問題更直接地牽涉到人的生命,因為我們政府一直以來的威望,曾經,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理,我們對政府是抱有很大希望的:造成食品不安全的最大原因既然是人之行為,殺一儆百不就一了百了嗎?但結果,政府手軟了,因為,“經濟學家”說: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因為個別的食品安全而導致整個行業的式微不符合經濟規律;因為,“專家”在說:食品裡的染色劑、三聚青氨、重金屬等含量對人體不會造成致命傷害。想想也是:吃了三聚青氯奶粉又不會馬上死亡,大不了小孩子的腦袋長大一個碼而已;吃了染色饅頭,也不見誰中毒入院,可能還延年益壽呢,君不見購買染了色的“高莊饅頭”的大部分是老人家嗎;吃了有瘦肉精的“雙匯牌豬肉”,說不誰還增加人體的瘦肉比例達到減肥之效果呢。看來,“經濟學家”是對的,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顧大家而舍小家”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聽“專家”的話,更多的猜忌不過是杞人憂天。反過來說,“大家”的擔憂是錯的,我們全錯了! 

  我們真的錯了嗎?怎麼總有被“忽悠”的感覺?每一次發生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體曝光同時引用專家的“危害說”,消費者義憤填膺的時候政府部門總是及時地高調宣稱要嚴查嚴懲,消費者同仇敵愾的時候另一派“專家”總是及時地站出來信誓旦旦地說“對人體沒有危害”仿如“安民告示”,最後,事件總是“蓋棺”而不“定論”,消費者只能“自己看著辦”,或者選擇餓死也不吃,或者選擇慢性自殺地吃著。只是,誰也逃脫不了惶惶然之心! 

  有人說,食品安全事件體現了行業性麻木之現狀——每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惡的東西,行業內部誰都知道惡的存在,但誰都不願意捅出這個惡,擔心因此成為行業內的公敵,而整個社會對物質、私利的狂熱追求,令知惡者趨利避害地選擇了緘默甚至助紂為虐,公共利益和社會正義被無情地消解了。 

  但筆者以為,行業性麻木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整個社會的習慣性麻木:頻繁的食品安全事故令消費者“疲於奔命”,加上“專家”的模糊論說,消費者最終可能因為無從選擇而麻木應對——吃著並被毒著。此時,我們整個社會就如那只被溫水煮著的青蛙,大概離滅亡之路不遠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