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嘗試開啟平衡全球經濟新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0-07-06 09:00:26  


中國貨幣和匯率政策的目標,應當是建立獨立的貨幣政策和樹立可信的低通脹目標。
  中評社北京7月6日訊/經濟結構調整與防止世界經濟總需求過度萎縮,是全球金融危機下世界各國主要致力解決的兩大問題。前者即所謂的世界經濟再平衡,意味著貿易逆差國家要減少消費而增加儲蓄,而盈餘國家則降低儲蓄擴大消費。對於後者,各國相繼出台各種刺激性財政和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以穩定金融市場以及維持世界貿易。時至現在,兩個問題上都有所進展,但並非決定性的。

  上海證券報發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光磊文章分析,從結構調整上看,雖然2009年美國居民儲蓄率由危機前的負值大幅上升了8個百分點,但是聯邦赤字卻由危機前占GDP的40%上升到80%,未來幾年的財政狀況將持續惡化,並且歐元區、英國及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同樣債台高築。債務只是由私人部門向公共部門進行了轉移,再平衡的過程並沒有結束。從擴張總需求上看,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短期效果立竿見影。2009年全球股票、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全體上漲,新的通貨膨脹壓力若隱若現。

  但是這種經濟復甦的格局高度不均衡且脆弱。例如在中國、巴西、印度等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由於較好的財政狀況和刺激政策的快速傳導機制,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化明顯,通脹率也已出現大幅上升的跡象,政府不得不出台緊縮的政策控制投資以抑制總需求的擴張。而主要發達經濟體歐元區、美國和日本2009年度核心通脹率僅為0.9%、0.7%和-1.6%。2010年歐元區出現主權債務危機,美國的失業狀況和通脹形勢也未能有根本轉機,廣義貨幣供應增速緩慢,年內通縮的預期不斷增強,美聯儲仍將在相當時期內維持零利率的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今人不解的是,美聯儲的零利率和過度膨脹的資產負債表僅僅造成一輪全球資產價格的膨脹,大規模流動性的釋放並未產生美國國內的通脹預期。有人將姗姗未來的惡性通脹的警告,喻為“在諾亞方舟的救生船上拉響了火警”。這種現象看似難以理解,但是仔細想來卻符合經濟學直覺。通貨膨脹目的在於貨幣貶值,改善美國國內資產負債表狀況,但是,美國的債權人並不在國界之內,主要是其他貿易盈餘國家,在名義匯率盯住的情況下,國內通貨膨脹預期使得美元不會貶值。相反,要促使實際匯率調整,降低美元購買力,只能通過調整物價水平,即盈餘國家出現通貨膨脹,美國出現持續的通貨緊縮。所以,現在世人觀察到的現象就是,這種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下看似矛盾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