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國家應引導國企民企共同進步

http://www.CRNTT.com   2010-01-29 10:36:02  


國企民企如何實現動態平衡,事關整體經濟發展能否平穩。
  中評社香港1月29日訊/“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其比例就是個變量,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行業,不同發展狀況進行調整。”資深評論員陳群今天在《大公報》登出文章“國家引導國企民企共進”,認為“應提倡‘國家引導,國民共進’。這個‘進’不是誰多了誰少了,而是‘共同進步’。”文章內容如下: 
 
  “國進民退”之說違背我國宏觀經濟總體形勢,有以偏概全之弊。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其比例就是個變量,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行業、不同發展狀況進行調整。筆者以為,應提倡“國家引導,國民共進”。這個“進”不是誰多了誰少了,而是“共同進步”。

  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中國宏觀經濟調控不斷深化。從去年11月開始,“國進民退”的說法在媒體上多了起來,一時間“改革倒退”“保守觀念捲土重來”等武斷言論也摻和進來,甚至出現“一夜倒回文革前”的極端說法。筆者以為,如果是認識能力有限,不了解全局情況,有些模糊認識完全可以理解,亦屬言論自由。但如果是經濟內行或能掌握經濟全局的人士這樣說,就應當慎重了。因為“國進民退”之說違背我國宏觀經濟總體形勢,有以偏概全之弊,若由偏再向更偏頗處發揮開去,以致懷疑改革大局,就必須要論清楚了。

           “國進民退”現象被放大

  受2008年底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確出現了一些“國進民退”的案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尤顯突出,如訂單不足、資金短缺等等,一些民營企業被迫退出市場。統計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中國非國有投資增速為27.7%,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減少5.7個百分點,比國企投資落後20.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意願不足確屬實情。在航空業方面─湖北大型民營企業東星航空無力償還拖欠中航油的1.4億元,年初申請破產;四川民營企業鷹聯航空被國有企業四川航空收購了72%的股權。在鋼鐵行業方面─國內最大民營企業山東日照鋼鐵公司今年將與國有山東鋼鐵集團重組,民營企業寧波建龍鋼鐵公司也被寶鋼集團兼併。在公路建築行業方面─上海、浙江等長三角地域相繼宣布,全部改為政府“收費還貸型”公路。煤炭資源整合方面─私營小煤礦將被徹底終結,煤老闆將退出歷史舞台……這都成為“國進民退”的基本依據。隨著4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出台,“國進民退”的現象更被放大了。

  那麼,是否能因此得出“國進民退”的結論呢?筆者以為不能。在去年11月23日“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明確表示,“統計數據並不支持‘國進民退’的趨勢……從中國經濟趨勢上來講,不存在‘國進民退’的現象”。馬建堂提供的數據:非國有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之外的企業)2005年佔所有企業數量的比重為89.89%,去年提升至95%;產值比重由2005年的66.72%上升至去年的71.66%;資產比重由2005年的51.95%升至去年的56.62%;利潤總額比重由2005年的55.96%升至去年的70.34%;就業人數比重由2005年的72.81%升至去年的79.70%。

                      數據已顯示“國退民進”

  “國退民進”的依據源於2008年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筆者舉2008年與2004年第一次普查數據相比的三方面數據:一是在企業單位數量上,國有企業比重是下降的,非國有企業比重或者說私營企業比重是上升的。普查數據反而支持了“國退民進”現象。具體數據是:2008年末,中國私營企業達到359.6萬個,比2004年增加161.4萬個,大幅增長81.4%;相反,2008年國有企業14.3萬個,減少3.6萬個,下降了20%。二是在企業資本結構上,2008年私營企業佔12.3%,增加了3.3個百分點;股份有限公司佔28.7%,增加了7.7個百分點;相反,國有企業佔23%,下降了8.1個百分點。三是在吸納勞動力上,第二、三產業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數為35507萬人,增加8586.6萬人,增長了31.9%。三方面數據顯示,這幾年中國民營企業正進一步發展壯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加就業崗位、吸納勞動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儘管宏觀經濟數據不支持“國進民退”觀點,反而支持了“國退民進”,但政府並未因此而放鬆對民營經濟的大力扶持。去年8月份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出台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六大政策措施,在法律、財稅等方面對中小企業發展給予扶持。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

  “國進民退”觀點源於落伍“分析思維”─資本主義“分析文明”的產物。“分析思維”在冷戰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東西方(包括社會主義陣營)莫不如是。其基本理論是“原子論”,從個別推演整體;其基本特徵是“極端論”,不左即右、不上即下、不進即退、不公即私、不正即誤;其基本表現是“必爭論”,各執偏方、劍走偏峰,以極端論極端。“姓社姓資”“國有低效,私有高效”“私有化就是解放,國有化就是保守”等等,都很典型。當代文明要求學會“綜合思維”,左右、上下、公私、正誤、社資等等,並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往往是你中有我、互相綜合的。大家天天說“分析”,其實大多是“綜合”。

                   “國引共進”是正確選擇

  拿“國”與“民”來說,為什麼要把誰進誰退對立呢?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其比例就是個變量,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行業,不同發展狀況進行調整。調整應遵循三個原則:一要符合宏觀經濟要求,二要提高整體效率,三要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經濟危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大規模“國有化”,能說奧巴馬帶頭搞社會主義嗎?不過是應對經濟危機的調控手段而已;中國大規模“私有化”,能說中國搞資本主義嗎?不過是調控所有制比例促進發展而已。羅馬俱樂部調研100多個國家後提出報告《私有化的局限》,對國有、私有關係闡述得十分清楚。筆者以為,應提倡“國家引導,國民共進”。這個“進”不是誰多了誰少了,而是“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