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農村大學生下降一半背後的城鄉不公

http://www.CRNTT.com   2009-01-28 09:21:57  


 
  但從根本來看,“農村大學生比例下降一半”的事實,深刻見證的還是目前我國城鄉之間,長期固有乃至不斷加大的差距和不公現狀。數據顯示,2007年,雖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爲1985年以來的最高增幅;但城鄉居民收入比却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成爲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而這還是僅就現金收入而言,如果將醫療、養老保障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那麽,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實際高達6倍。 

  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人力資源投資,投資無疑需要本錢,但在城鄉收入差距巨大和教育産業化、大學學費高昂的大背景下,農民顯然已缺乏進行這種投資的能力。曾有研究顯示,“一個農民13年純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個大學生4年花費”,正像有農民感嘆的,“每年收入不到4000元,連吃飯都很緊張,孩子上大學不借錢是不可能的”。 

  再如,就業市場不公所帶來的城鄉學生之間就業能力的巨大差距。必須認識到,雖然市場化改革已有多年,但現有的市場化程度仍然談不上充分。如在現實的就業市場中,“關係”是决定就業尤其是體制內就業(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成敗的重要因素。所謂“父親就業時代”(父母社會地位越高、權力越大、社會關係越多,爲子女就業服務的能力越强),就是這種情况的寫照。顯然,在這樣一個就業環境中,再加上擴招帶來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農村大學生的就業處境必然最爲不利,其反過來挫傷他們上大學的熱情和積極性的作用,當然也最爲明顯。 

  教育本是消弭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均衡器、助推器,如果其本身反而被腐蝕,那麽對社會公平正義所造成的傷害和挫傷無疑是雙重的,一方面,將使教育這個維護社會公平、緩釋社會差距的源頭本身被污染,失去其應有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勢必令現實中固有的種種社會差距和不公,不斷被放大、惡化。(作者:楚一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