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中美從破冰到建交 13當事人親歷

http://www.CRNTT.com   2009-01-01 00:09:49  


   
  科技之旅

  鄧小平為期9天的訪美行程安排得非常緊密,在華盛頓訪問3天後,鄧小平立刻奔赴亞特蘭大、休斯敦、西雅圖等城市,花費了近6天時間考察當地工業。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考察,鄧小平對於先進科技的了解尤為細致。

  在亞特蘭大,鄧小平重點參觀了福特公司的一個汽車製造廠。這家工廠每小時能生產50輛小汽車,當時中國的汽車年產量大約是1.3萬輛。福特公司先進的汽車生產線使鄧小平對美國的工業生產實力留下了深刻印象。身邊工作人員記得,很多情況他問得很仔細,他還特別問一位電焊工的工資是多少。

  在休斯敦,鄧小平的考察重點轉向了高科技領域。在美國載人航天基地——林登.約翰遜宇航中心,鄧小平不僅仔細參觀了宇宙飛船“阿波羅17號”的指令艙和月球車,還在美國資深宇航員弗雷德.海斯的引導下,登上將於當年底進行首次試飛的航天飛機的飛行模擬器。“坐到那個儀器上,一開動,可以看到星星、月亮,像是真的到了宇宙中。”柴澤民回憶,中方人員對這個新鮮東西興致很高。

  有趣的是,直到休斯敦,柴澤民才感覺吃了最滿意的一頓飯,“肉是瘦肉,有炒的、燉的,和中國飯一樣”。柴澤民詢問後才得知,這一頓對味道的飯,原來是與休斯敦相隔不遠的墨西哥的風味。陪同出訪的很多中方工作人員也有同感。

  在訪問美國的最後一站西雅圖,鄧小平在波音公司的總部,參觀了6層樓高的747客機裝配車間。之前中國剛剛訂購了3架707,而那時候他們已經生產了747。唐龍彬記得,鄧小平看得特別仔細。第二年,首架波音飛機交付中國,波音公司也開始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波音飛機從此之後成為中國航空客運與貨運系統的主力軍。

  在西雅圖,鄧小平還引起了當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交通堵塞”。正巧基辛格在此觀看美國足球隊爭奪世界杯入場券的比賽,他給鄧小平下榻的飯店留了便條,表示希望去拜訪他。基辛格沒想到馬上收到答複,鄧小平說這一次應是自己去拜訪他。鄧小平不顧安全人員的強烈反對,堅持從他的下榻處步行到基辛格的飯店,結果引起安保人員的一陣忙亂。

  “這些地方也是他去美國的另一個目的。那時我們剛剛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改革開放要把經濟搞上去,這次美國之行,他再三強調,禮賓司在安排上要看它一些尖端的科學。所以我們選這幾個項目,都很有代表性,也很能代表美國當時的工業水平。”唐龍彬回憶。訪美期間,鄧小平參觀的全部是私營企業,於是他問陪同的美國官員,美國有沒有國營企業?於是美方安排他參觀了硬幣鑄造廠。但那一天是周六,機器沒有轉動,工廠裡只有幾個維修機器的工人,所以鄧小平錯過了一次了解美國國營企業的機會。

  除了政界人士,財團、企業界和金融界人士也是這次鄧小平會見的主要對象。“尤其是跟日本簽訂200億美元的協議後,我們也大肆宣傳了,美國人坐不住了,一些大商人大財團都游說政府。”唐龍彬回憶,在亞特蘭大的商會舉行的午宴參加者竟達1500多人,座無虛席。

  對於流傳很久的哈默闖晚宴的故事,唐龍彬說:“事後我們問了美方人員,說哈默這麼一個大資本家,那麼有錢的石油大王,他怎麼可能自己溜進去呢?但是當時的邀請名單上的確沒有他,事後他知道有這個事,就趕了進來。所以從排位子上也看得出來,他是排在後面一點,如果作為正式邀請人,他可能會排在前面。小平同志當然事先有人給他介紹,他當時就表示希望哈默以後到中國來投資,我們可以搞經濟合作。”

  在鄧小平的促成下,1979年5月,美國企業家哈默率領16名隨員訪問北京,成為第一個叩開中國大門的外國企業家。此後,哈默多次訪問中國,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貿易合同,並建立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合資項目安太堡露天煤礦。哈默提出安太堡露天煤礦的主要管理權要由他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握,這在1979年的中國是沒有先例的,然而鄧小平卻破例同意了。此後,大批的外國公司帶著大筆資金以及先進的管理和技術進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

  唐龍彬印象很深的是,在休斯敦宇航中心,鄧小平用看似不經意的口氣說,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有宇航員登天的;而在波音總部,小平說,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造飛機的。對當時在他身邊的中方人員來說,可能更多地將這些話理解為一位領導人對未來的“暢想”。在一切都變成現實的30年後,再想起鄧小平當年的話,唐龍彬感慨連連。

  小平風格

  在鄧小平訪美期間擔任翻譯的是冀朝鑄,他也因此成為中美關係又一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他點名要我去,我當翻譯這麼年了,早就從翻譯一線退出搞外事工作了,但是這一次為鄧大人當翻譯,是莫大的榮幸。”當時馬上就50歲的冀朝鑄已經是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雖然明知當口譯很辛苦,但冀朝鑄說,“拼了老命也要去”。

  對比周恩來和鄧小平,冀朝鑄說懂英文的總理非常細致,“翻錯半個字,他也要更正過來,要跟我說”,“鄧小平根本不管,你愛怎麼翻就怎麼翻”,但這並不意味著給鄧小平當翻譯就更輕松。“正因為他放松,我更緊張,千萬千萬不能翻錯。”第二個原因,“他特別矮,我特別高,給他翻譯的時候,我得半蹲下來”,“他在這,我在這,所以一場翻譯下來,我也很累”。說到興致處,冀朝鑄笑著站起來示意。

  這樣的對比,在周恩來、鄧小平身邊工作過的彭迪,也得到相同的驗證。彭迪說,周總理喜歡把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問題,經常會把他們召集去一起修改會議草稿,經常是半夜23點召集大家,開會,一討論就是到凌晨兩三點。“每次他不輕易作結論,就是提問,像拷問大家一樣,我們有很多問題都直接向他請示。”相比之下,鄧小平則是另一種風格。彭迪說到了美國後,鄧小平沒有開過幾次會,“我們起草稿子他從不參與,交上去之後,他也不修改”。很難說小平有什麼外交技巧或策略,但是他為了改變一個國家而毫不掩飾的決心,或許是他最大的外交技巧和籌碼。

  在動身一兩天前,鄧小平把彭迪、黃華、章文晉叫到自己家裡開了個會,也是臨行前最後一次檢查工作。“他問我們還有什麼問題,聽聽大家的意見。”彭迪說,“我是你的新聞助理,你有什麼叮囑我的?”鄧小平回答:“這個事情我相信你,沒什麼問題的話不必找我,你自己處理就行。”在彭迪看來,這頗代表鄧小平的性格,“鄧小平講話從來沒有底稿,他也不和周圍人商量”。這讓下面的工作人員既驚訝又欽佩。

  彭迪的感覺是:小平一旦決定了什麼事情,很難改變他的想法。美國兩位比較有名的記者找到彭迪,表示想採訪鄧小平,寫一篇人物報道。彭迪轉告給鄧小平,他不同意。後來這兩位記者又找到尼克松,請他出面幫助推薦。彭迪再去找鄧小平,鄧小平告訴他:我還是決定不接受採訪。對於美國掀起的“鄧旋風”,彭迪深有體會。“每一個人都要見一見他,同他握握手,向他歡呼、問好。”彭迪說,“鄧小平的政治家風度和招人喜愛的性格為這次訪問增加了光彩,很多美國人為之感動。”這就是:誠實、坦率、和藹、可親。 

  鄧小平在與卡特會面時曾這樣說:“我們願意和美國發展政治、經濟、文化、貿易關係。”“我們不害怕你們的思想意識,你們也不必害怕我們的。”當時在旁邊做記錄的彭迪告訴記者,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談與美國發展“政治關係”,“以往我們談的大多是‘戰略關係’或‘經濟關係’之類的”。

  在鄧小平離開美國時,副總統布什贈給小平兩部動物電影,讓他帶回去給孫子、孫女看。或許他們已經發現了這位領導人充滿人性的那一面。-

  (採訪錄音由實習記者羅燕、趙燕波整理,特此感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