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一家親”成為兩岸青年人合作的依託平台 |
中評社╱題:“兩岸一家親”打造“兩岸族” 作者:郭至君(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國際部主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修學者
•“兩岸一家親”的實質內涵是“兩岸一中華”。
•“兩岸一家親”的“親”字,核心內涵就是民族情懷。
•假以時日,在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理念鼓舞下,必然會誕生一代橫跨兩岸、融入兩岸的“大陸通”、“台灣通”、“兩岸通”,也就是前所未見的新一代“兩岸族”。
“兩岸一家親”意涵深厚
2013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會見蕭萬長一行時提出了四點希望,其中一點就是希望本著“兩岸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2014年2月18日會見連戰的時候提出,希望兩岸雙方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共圓中國夢。而2014年兩會涉台工作報告部分,俞正聲主席與李克強總理分別接連在工作報告中指出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首次將之寫入工作報告。
隨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高頻率地出現在習總書記的對台講話中,表達了對台灣同胞的真切理解及共創美好未來的真誠心願,雖然只有五個字,卻意涵深厚:因為一家親,兩岸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因為一家親,大陸願意同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因為一家親,兩岸是命運共同體、有共同的民族使命。
在李、扁“去中國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台灣年輕世代對大陸還是較為疏遠。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進行的民調顯示,1992–2012年的20年間,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從17.6%增加到54.3%,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從25.5%降到3.6%,且這樣的差距在隨後的幾年內(2013–2016)還在增大。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運的時候,兩者差距值達到了最高峰。
所以,習近平提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非常重要及時,有針對性,更有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大陸專家評論說,“兩岸一家親”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理念。
作為大陸生長的青年一代的其中一員,我認為,“兩岸一家親”這五個字不僅要作為大陸對台的工作方針和理念,兩岸的青年人自身也要好好思考這五個字的具體意涵,以及我們要探詢兩岸年輕人在這其中能有何作為。作為千禧世代的一個個體,我是這樣理解“兩岸一家親”的:我認為,“兩岸一家親”的實質內涵是“兩岸一中華”。
第一,兩岸必須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台灣作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一直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與精神。比如,在日本侵佔台灣的半個世紀裡,勇敢的台灣人民從未停止抗爭;又如,我在與台灣各個地方,無論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學者專家亦或是平民老百姓交流溝通的時候,同樣感到了兩岸人民一樣推崇的儒家思想和洋溢的傳統道德文化。這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的血脈裡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台灣人民也當之無愧。當然,台灣現在的思潮很複雜,脫離中華民族的分離勢力成為新的導向,這就更加需要用“兩岸一家親”的新理念,來聚合在台灣的中華民族精神。
第二,兩岸必須同樣具有中華民族情懷
兩岸屬於同一個中華民族,兩岸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文字。在台灣各個縣、市,我看到了保留很好很完善的中華文化傳統建築,也知道每年台灣不同地方都會有各種規模的祭祀習俗。不僅是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人們都希望生活幸福、家國富強、民族振興。這些共同的夙願,都說明了兩岸具有同樣的中華民族情懷。習近平表述的中國夢包含著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我認為,對於兩岸關係來說,當前民族情懷最為重要。台灣同胞對大陸有了中華民族情懷,兩岸之間的誤解以及矛盾就會大為減少。大陸人民對台灣有了中華民族情懷,對台灣就會有更多的包容、更大的耐心與信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不會顛覆,一個中國原則就會成為最大的兩岸共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未來。所以,“兩岸一家親”的“親”字,核心內涵就是民族情懷。
第三,兩岸必須同樣背負中華民族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兩岸一家親”的論述中表示,“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事實上,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台灣的參與發展不可分割,大陸好台灣也會好,台灣發揮正面積極作用,國家統一、繁榮富強、民族振興,就會早日到來。“兩岸一家親”,就是不分彼此,共同承擔。因此,兩岸同胞應該攜手同心,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認為,兩岸青年能夠有所作為的關鍵還是兩個字:認同。我們知道,認同這個詞可以細分為很多方面,包括政治認同、族群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等。現在,兩岸的青年們在政治、族群、國家認同的方面因為受教育不同、感受不同,差距比較大,導致互相無法理解,不能順暢地溝通,更遑論融合。但我認為,至少可以先從增加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兩個方面做起來,讓兩岸青年打破隔膜,親切相對。
不可否認,現時台灣青年的確在自我認同上出現了“去中國化”的趨勢,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兩岸青年人生長在全球化的時代,可塑性強,理應創造更多條件讓彼此多交流多瞭解。按照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雙方的青年人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增加彼此親切感和認同感。期待在未來能夠出現在“兩岸一家親”理念召喚和鼓勵下誕生朝氣蓬勃的“兩岸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