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台籍抗日英雄羅福星孫女羅秋昭與她的先生覃怡輝 。(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2月25日電(記者 倪鴻祥專訪)馬政府調整高中課綱引發熱烈討論,台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台籍抗日英雄羅福星孫女羅秋昭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日據時期許多台灣人回大陸求學、參與革命,她的祖父則是從大陸回到台灣組織抗日,說明中華民族就是兩岸中國人的根。過去許多烈士的犧牲使中華民族得以長存,台灣人應該要多到大陸,不論尋根、看看都好,才能聯繫民族情感。
羅秋昭,68歲,廣東梅州市蕉嶺縣人,2歲隨母親到台灣,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小學教師,曾擔任志工赴海外教中文,現為世界客屬總會理事、廣東蕉嶺同鄉會理事、台灣抗日家屬協進會常務理事、中華救助總會顧問。
她表示,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後,她1991年返鄉探親,從廣州搭火車回家鄉梅州市蕉嶺縣,沿路上看到一群人拿鋤頭、鏟子在開路,1993年再回去,家鄉的平房都被鏟掉了,再隔兩年去看已經是20層以上的大樓;她回想台灣從平房到20樓經過了50年,大陸5年就從2樓到20樓,這種快速改革、建設的印象令人感到深刻。
她指出,從歷史來看,除了原住民之外,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大陸渡海過來的,特別是台灣人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基本上都與大陸原鄉一模一樣;例如她是客家人,現在台灣客家人還保存著結婚喜宴辦在中午而非晚上的傳統,因為白天有朝氣、中午吃飽飽正好可以散步回家;客家人也多延續“耕讀傳家”的祖傳家訓,意思是要工作也要讀書,勤奮不倦。
她說,過去客家人過農曆年節一定15天都不工作,年初一全家大小要吃素,初二到十五鬧元宵也天天有事做,期間除了拜年也要祭祖,所以客家人不會等到清明節才祭祖,這些都與大陸客家原鄉並無二致。大陸近年來舉辦客家活動很好,但切勿流於形式。
她表示,從語言、文字、節慶與生活習慣等方面來看,兩岸人民當然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同胞沒將對方當成是“外族”,也不會認為與中華民族沒關係;日據時期許多台灣人繞道回到大陸求學、參與革命運動,她的祖父羅福星則是從大陸回到台灣組織抗日,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中華民族就是兩岸中國人的根,因為過去許多烈士的犧牲,才能使中華民族得以長存。
她指出,維繫兩岸民族情感最重要的是文化,文化的第一要件最重要的就是語言與文字,文字若差異愈大,人家就覺得兩岸是不同的文化,差異愈小,文化就愈相同,她期望兩岸在文字上能夠統一,而非現在出版大辭典把兩岸的文字併陳這麼簡單;台灣的年輕人也應該多到大陸尋根、或者到處走走,
羅秋昭說,從上個世紀就流傳著“21世紀是中國人世紀”的信念,兩岸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正確目標就是希望中國強盛,兩岸之間若是繼續對立、相互削弱,又或是自甘做為強權國家利益的棋子,都是相當不智慧的;但中國人的目標方向也絕非只是賺錢,大陸應發展一套完全屬於中國人的思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一套很好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