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前董事長、顧問張叔言。(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5月9日電(記者 倪鴻祥專訪)抵台為9月兩岸圖書交易會造勢的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前董事長、現任顧問張叔言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兩岸文字簡體、繁體各有優勢,簡體字較方便書寫,但論及文化傳承或藝術,繁體字較適用。
張叔言表示,在大陸40歲以上的人都看得懂繁體字,40歲以下的人雖有閱讀障礙,但多看幾遍也可看懂了。他相信,只要經過一段時間交流,兩岸民眾便能同時看懂繁體、簡體書,文字不需要統一,為了節省時間,書寫可能會用簡體字,但文化傳承或藝術,繁體字會較適用。例如大陸書法家也都用繁體字,因為繁體字比較能表現文字的意思及氣勢。
他指出,大陸書籍入台數量與總值逐年增長,現在一年約有1億到2億元人民幣,且還在繼續增長,這些簡體字書籍到台灣。除了有需求,大陸書籍價格在台灣約為繁體字書籍的三分之一,台灣民眾購買比較不吃力。
對於台灣民眾比較偏好大陸那一類書籍?張叔言指出,最早是學術類,當時大家不了解大陸的書,可能覺得學術書籍最有價值,後來衍生到各類書籍,現在增長最快的則是科技類,這可能跟台灣產業結構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