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 |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乘11個小時的飛機到瑞士蘇黎世,然後坐火車到洛桑,這是國際奧委會委員楊揚熟悉的路線,她此行目的是參加7月11日在國際奧委會總部瑞士洛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30屆全會——在這次會議上,83名國際奧委會委員一致通過2024年與2028年兩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將同時產生,巴黎與洛杉磯,兩個2024年夏季奧運會的申辦者都沒出局,“誰先誰後,還要到9月在秘魯利馬舉行的第131次全會上通過投票來決定。”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報道,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楊揚強調,“國際奧委會一直強調雙贏、三贏。從現在到利馬投票前,國際奧委會會就兩個城市2028年承辦的風險做評估,不能單純地用誰先辦誰贏、誰後辦誰輸來解讀。”
從結果看,贏的三方正是本來存在競爭關係的兩座城市和處境尷尬的國際奧委會。楊揚回憶道:“最後主席在宣布全會通過執委會建議時,兩個城市的市長手拉手上台表示感謝,從現場情況來看,回應是非常積極的。”
結果出現時,楊揚和大多數委員一樣並未感到意外,“前提是巴赫主席從今年年初就一直在私下和委員溝通和探討,現場也給足了時間讓大家提問和質疑”,據她估算,“一天的全會,1/5的議程都在討論這件事。”雖然仍有委員關心新的辦法是否符合奧林匹克憲章及下一步的程序是否有相關規則保障,“尤其那些有律師背景的委員”,但楊揚注意到,“總體來說委員們對這個決議是理解和支持的。”在她看來,這個決定也保證了奧林匹克發展的穩定,同時為改革贏得時間。
“奧運會申辦程序改革需要時間。目前,每兩年一次投票,對於夏奧、冬奧申辦國來說,得提前近兩年就開始籌備,我們也沒有時間做程序上的大改動,這次決定給國際奧委會的改革騰出了時間。”楊揚希望,未來的申辦程序會更加經濟、靈活、有吸引力,“如申辦國減少資金投入,不再只是有實力的大城市舉辦、可能聯合申辦,以及一些遺產計劃做得更實、更到位等。”
福建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王潤斌在分析文章中指出,過重的經濟負擔、瞬間的城市環境交通壓力、IFS(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記者注)單項賽事的市場競爭、全球低迷的經濟形勢等都導致奧運會申辦變成了燙手的山芋。巴黎和洛杉磯“單挑”的局面就是最好的證明,從2015年開始,美國波士頓、德國漢堡、匈牙利布達佩斯、意大利羅馬就紛紛因“花費高昂”“恐招致巨額債務”等原因難以得到民眾支持,最終放棄承辦2024年奧運會,最後只剩下了巴黎與接棒波士頓的洛杉磯。若加上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經歷,先後退出了接近10座城市。奧林匹克運動正遭遇嚴峻的挑戰,從楊揚提及的“希望”可見,國際奧委會清楚自己的處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