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9-02-14 09:01:13


  中評社北京2月14日電/近日,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麥肯錫“城市中國計劃”、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聯合舉辦的“2018城市中國計劃年會”在京舉行。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何桂立等圍繞“如何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展開討論。

  中國城鎮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說,2018年,在總結回顧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時,國內外理論學術界不約而同地把城鎮化置於突出位置。一個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40年的時間裡城鎮化率提高了40%,新增的城鎮人口6.4億,接近整個歐洲的總人口。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600萬,相當於發達國家中的荷蘭,或發展中國家裡的津巴布韋,僅過去這五年就有8000多萬農業人口成為市民。中國正在從一個傳統的鄉村社會快步邁入現代城市社會。

  不過,史育龍同時指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的城鎮化與城市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和問題:城鎮化質量還不夠高,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他建議,要解決今天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既要靠體制機制改革,也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設,迫切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取得突破,挖掘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城市中國計劃聯席主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表示,中國已進入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以前,城鎮化的重點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現在進入新階段,不只考慮提高城市人口的數量,更要考慮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人們的生活質量。今後應從兩方面來看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一是城市的規模和質量;二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情況,他們的居住模式、醫藥健康、教育等,這都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內涵。

  加強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看來,加強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發展的首要前提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和服務業,包括在戰略新興製造業和戰略新興服務業方面形成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集群、發揮樞紐功能打造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打造全球化資本市場和離岸金融服務中心以及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數字貿易中心、形成良好的創新驅動體系。第二個前提是要以超級大城市為中心發展好大都市圈,做到交通樞紐功能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內陸開放要件一體化、產業政策和布局一體化、公共服務和設施一體化五個一體化。第三個前提是要補上長江航運和沿江鐵路的兩個短板,實現高水平的互聯互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指出,國家級新城新區要從全國範圍考慮分析得出科學的定位,要看相關區域經濟支撐潛力,包括工業、財力、經濟對外輻射能力,深圳特區、浦東新區得到全國的支持,成為國內外溝通的樞紐與門戶,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不少新城新區做產業規劃時往往僅憑主觀臆斷,普遍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相應的地區經濟增長潛力無法滿足規劃目標。所以,在進行產業論證時要重點考慮全國經濟增長的大背景、大趨勢,能否形成新的產業集聚。經濟增長的空間以及資源、環境硬約束越來越突出,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能否在競爭合作中找准自己的優勢和產業分工,把各自的發展潛力發揮到最大。誰找准了自己的優勢,誰就找到了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金鑰匙。

  城鎮化改革遠未結束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認為,城市化是一個社會的上層制度如何適應人口從低勞動生產率部門向高勞動生產率部門,從分散居住向空間聚集居住轉變的過程。在過去四十年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土地制度、財稅、金融、城市規劃制度等都在試圖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去的改革有很多成功的經驗。當然,還有很多改革不到位的地方,中國的城市化改革還遠沒有結束。中國農業和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仍有3倍的差距,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2.7倍,如果再把城鄉居民的公共福利差距考慮進去,中國的城市和非農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依然十分巨大。中國還處在一個城市化發展相對較快的進程中。”徐林認為,未來城市化可持續發展面臨三方面主要挑戰:一是城市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創新制度的跟進和適應;二是從城市適應性來看,社會結構失衡需要有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城市社會治理;三是城市環境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挑戰,需要花更多的力氣推行節能建築等有效措施的落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何桂立指出,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時代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要抓手和綜合載體,何桂立建議要根據實際的需求設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分級評價的指標體系,逐步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的成熟度層級,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金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