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起。(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不久前在《共識雜誌》第三期“卷首語”發表評論稱,“共識”不易,仍須努力。
蘇起說,今天大家講“共識”講得多了,都忘記“共識”這個名詞原來根本不是中文的名詞,而是從英文consensus這個字翻譯過來的。它在一九八0年代的台灣民主化過程中逐漸流行起來,後來又傳入中國大陸。至於何人何時何處有此譯筆,現已無法考證。可以確定的是,它反映的是一個集體的意識,而不是任何個人的意識;這個集體意識是由許多人經過一個平等討論的過程,最後才形成的。這裡的重點有三。一是許多人,二是平等討論而非上面交代下來,三是有個過程。
這三點就讓“共識”說來容易,做到卻不容易,尤其現今民智大開、人人都有意見,尋求共識就更加困難。我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群體里,要在任何事情上形成共識,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與耐心,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達成。正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意見,甚至還常有“為反對而反對”的人,所以要達成共識,除了理性的說服不可缺少外,最好還要有感性的連結。這就是為什麼家庭、教室、公司、團體里,意見縱然不一,但“共識”終究相對可能。
但在一個比較大的,人和人的關係比較疏離的團體,或在國家里,要在感性的基礎及理性的溝通過程中形成共識,就非常困難,常常最後落到彼此暴力相向。自古以來不論中外,人類多半用暴力及獨裁專制的方式來解決爭論,推動公共事務。現在獨裁退出流行,民主制度當道,就由平等討論取代了由上而下的命令,還設計出一套“多數決”的投票機制來防止無止盡的平等討論。可惜民主制度也有重大缺點。那就是,如果沒有感性基礎,理性溝通的力量就非常脆弱,很難找到彼此的共識以解決大眾共同的問題。而“多數決”的設計也不能防止有心人士利用情緒造成實質的“民粹”,結果形成“反理性”,最終可能導向更大的悲劇,譬如納粹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很不幸,現在的台灣就陷入這樣的嚴重困境。表面上實施民主制度,但參與其中的政媒界大小人物都忘了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禮義廉恥的美德,喜歡用刻薄尖酸的語言重創彼此的尊嚴,撕裂彼此的感情。沒有基本的相互尊重,所謂的理性溝通就變得不可能,當然也不會有共識。時間一久大家都看到台灣的民主好像虛有其表,實際上卻不能解決重大問題
在感情對立的情境中,多數與少數的對立鬥爭成為台灣政壇永恆不變的戲碼。幾十年下來不僅把過去的台灣經濟奇蹟打成全球經濟的後段班,還嚴重折損台灣的安全。
還好台灣始終有一批不死心的人,專心致志於台灣內部的和諧、兩岸關係的穩定、及教育文化的提升。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協會的成員以及“共識”期刊的編輯、作者、讀者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願意重新從基層做起,重視感性,也講究理性,明明看到“共識”形成的艱難,但仍堅定地努力下去。希望透過我們大家的堅持,總有一天看到感性導入正軌,理性也抬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