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隨著美聯儲“鷹派”表態越來越清晰,美國12月份加息的概率不斷增大。
最近四十年裡,每一次美國的加息,都會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一次泡沫破裂。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存在內在必然: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決定了美聯儲的降息和加息代表著全球範圍內流動性的寬鬆和緊縮,由此決定了債務的擴張和收縮。如果美國真的在12月份加息,哪個經濟體會成為犧牲品呢?
2015年12月,美聯儲近十年第一次加息,開啟加息周期。雖然今年以來美國尚未加息一次,使市場預期一再落空,但12月份這次可能真的不一樣。美聯儲9月FOMC會議顯示,多數美聯儲委員們認為,12月份加息的條件已經成熟,主要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得到了很大改善,失業率已經在自然失業率之下;二是從長期看,通貨膨脹率能夠達到2%的目標。基於美聯儲的如此表態,市場預計12月份加息的概率高達70%。
近四十年裡,美國主要有四次加息周期,每一次美聯儲加息,都伴隨著一次全球範圍的債務危機。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末,保羅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彼時,美國整個七十年代都被“低增長、高通脹”的滯漲困擾,保羅沃爾克為了控制通脹,開始緊縮貨幣,在1981年夏秋之際聯邦基金利率攀上了頂峰——19.1%。一直到1984年,基金利率都維持在較高水平。此次美國加息引發了拉美債務危機,自1982年,墨西哥、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巴西等國家外匯儲備大幅減少,貨幣貶值,相繼對內對外違約。第二次加息周期開始於1987年,與第一次加息相比,本次加息極為溫和和短暫,但隨之而來的是日本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破裂,日本的房地產市場直接腰斬,股票市場下跌了三分之二。第三次加息周期起始於1994年,在一年之內把基準利率從3%加到6%。這一次加息帶來的後果更為中國人所熟悉,即東南亞金融危機,這是中國人自1949年之後第一次切身體會到經濟危機的殺傷力。在上世紀整個九十年代,由於國外資金的湧入,東南亞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韓國等都迎來了一次經濟井噴,無論是房地產價格還是股票指數,都連續攀升。1994年開始的加息促使外國資金從這些國家流出,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在東南亞完美重複了一次:外匯儲備枯竭,匯率暴跌,不得以對外違約,伴隨著國內銀行破產。第四次加息進程開始於2004年。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為了維持金融穩定,美聯儲放鬆貨幣,到2004年,此次危機的影響過去,美聯儲開始加息,2006年6月,基準利率由1%升至5.25%。此次加息的後果終於由美國自己承擔——次貸危機:房地產泡沫破裂,低收入人群買房按揭違約,按揭貸款支持證券違約,並由於信用衍生品蔓延到所有金融機構。
美元加息和泡沫破裂在時點上一致並不是巧合,而是存在內在必然。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經濟體,美元又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占據絕對地位,因此在事實上,美元充當著國際貨幣的角色,美聯儲則充當著世界央行的角色。低利率的美元意味著全球寬鬆的貨幣政策,高利率的美元意味著全球緊縮的貨幣政策。資產泡沫的形成是一系列複雜的過程,但長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的必要條件。資產價格又漲又跌,是市場的一項基本常識,但是長時間的寬鬆的貨幣政策為投資者們提供了低廉的資金,在低廉的資金推動下泡沫可以在很長時間裡自我膨脹,這個過程中,投資者會失去應有的警惕性,陷入幻覺中。縱觀前文提到的四次危機,無論是拉美的債務泡沫、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東南亞的股票泡沫,還是美國的次貸泡沫,無一例外的是沿著這個過程前進。一旦美國加息,提高資金成本,資產價格上漲的速度跟不上資金的成本,泡沫會破裂,“上漲-購買-上漲”的自我膨脹過程會變成“賣出-下跌-賣出”的自我塌陷過程。
因此,美國此次加息,會帶來哪一個泡沫的破裂,是值得猜想的。在筆者看來,主要的猜想有三個方向。
首先映入人們腦海的,是外匯儲備較少、經濟結構單一的新興市場,如巴西、俄羅斯、智利等。這些國家的經濟嚴重依賴大宗商品的出口,國際收支平衡主要靠經常貿易下的順差。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這些國家經常賬戶下的外匯順差會減少,如果美國加息引來資本外流,外匯儲備無法滿足償還外債和基本物資進口的需求,那麼危機就會到來。好在這些國家已經在經歷危機,如巴西、俄羅斯,泡沫風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
其次是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和銀行業危機。2007年金融危機,歐洲的部分國家陷入了主權債務危機。2013年後,隨著各項救助措施、資產出售等政策,歐債危機被其他熱點問題替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歐債危機已經得到圓滿解決,歐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匹配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英國退歐,給歐盟和英國都帶來了陰影。最近幾個月,英鎊大幅貶值。更為嚴重的是,歐洲的銀行再次出了問題。因為不恰當的衍生品交易,以及美國的官司,歐洲最大的銀行——德意志銀行深陷虧損泥淖,穩健性受到質疑。如果美國加息帶來歐元區的緊縮,歐洲銀行無法支撐,其外部性將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
三是中國的債務問題。目前,中國宏觀杠杆率已經超過260%,受到政府、學界和商界的密切關注。中國的負債主要是企業負債,而且是國企負責,很容易蔓延到政府本身。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的房地產已經連續上漲了十多年,自去年年底又開始了一輪超出以往的猛烈上漲。雖然各界仍在激辯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但大家一直認同,居民已經形成了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的預期。金融統計數據也顯示,今年以來新增貸款中一半左右與房地產密切相關,不是個人房貸,就是房地產企業貸款。去年12月美國加息後,2016年1月份,人民幣匯率和中國股市都經歷了一場巨震。我們尚不清楚兩者之間的關係,但顯然,美國再次加息還會給人民幣的匯率帶來壓力。
當然,無論是美聯儲加息,還是泡沫破裂,都是市場的猜想。也許美聯儲壓根不會在12月份加息。只是全球大放水的時代總會過去,流動性的拐點不在12月,也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全球總有躺在泡沫上的人,幻想著自己和別的國家不同,經濟規律在自己身上會失效,資產價格會漲到天上去。潮水退去,總有人在裸泳。
(來源: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