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韓媒稱,雖然韓國今年6月份開始向中國出口參雞湯,但出口總額在兩個多月間只有25萬美元(約合2.8億韓元)。
韓國《中央日報》網站8月25日報道此外,韓國政府大力扶持的對華出口項目—大米和泡菜上半年的出口業績只達到全年目標的10%。因此有聲音指出,應該就對華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戰略重新進行重新研究。
據韓國貿易協會和業界稱,從今年6月29日在全羅北道群山港首次將出口至中國的20噸參雞湯裝船以後,截至本月20日一共出口了61噸,約7萬只雞。出口的參雞湯為指定企業Harim、Charmfre、農協Moguchon、Sajo Fine Korea和Kyodong食品生產的產品,正在中國國內的大型超市和網購中心等地銷售。
雖然尚處於初期階段,但業界的反應是“出口量未達到預期”。韓國政府表示,自2006年向中國申請允許參雞湯進口後,經歷十年時間終於解決了中國的檢疫和衛生等非關稅壁壘,打開出口之路,並進行了大規模宣傳。但有評價稱,“韓國只是要求中國開放市場,但市場調查等準備工作嚴重不足”。
一位要求匿名的參雞湯出口企業相關人士表示,“由於參雞湯對日出口額下滑,因此我們對中國市場抱有很大期待,但初期銷售情況並不樂觀”。
據韓國貿易協會稱,2011年參雞湯出口量達到2888噸,出口額為1466萬美元,創下史上最高紀錄。但此後三年間持續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下滑至原來的五成。據分析,在參雞湯出口總量中,日本占據70%以上。而日元持續疲軟以及韓日兩國關係僵化,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因。
由此,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將目光轉向了中國市場。中國占到韓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15.9%(以2016年上半年金額為基準)。
首爾大學農業經濟社會學系教授金漢鎬表示,“以去年韓中兩國首腦會談為契機,今年5月中國突然打開市場的大門,而韓國政府和企業卻尚未做好事前準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未考慮中國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韓國國內一個800克大小的袋裝參雞湯中人參含量是6~10克,而與此不同的是出口到中國的只有3克,很難調出參雞湯的美味。此外,如何應對中國消費者對袋裝食品的不信任和中國飲食文化中更喜歡大塊雞肉這一點也是一大課題。還有人指出,要同時傳播韓國的飲食文化。也就是說,韓國政府和企業都對“本土化”考慮不周。
有人指出,應該將在對華出口初期便遭遇滑鐵盧的大米和泡菜作為反面教材。韓國大米在申請對華出口後,時隔七年終於在今年年初登陸中國市場,但在首次裝船後六個月間只出口了237噸,與今年2000噸的出口目標相距甚遠。而對於時隔五年後於去年12月重新出口中國的泡菜,韓國農食品部曾誇下海口稱年出口額將達到100萬美元,但上半年的出口額只有9萬美元,還未達到目標的10%。
主要農產品對華出口業績不佳的原因大致分為:市場調查不足、未能確保當地客戶、認知度較低等。
起初韓國政府和業界表示,中國人喜歡高麗人參,而且通過電視劇等渠道得到了很好的宣傳,自信地認為參雞湯在中國會暢銷,但現在普遍觀點認為參雞湯在中國當地的認知度較低。此外,與正在掌控中國國內中產階級市場的流通網合作也是當務之急。
Harim相關人士表示,“在掌控中國當地的流通結構和制定營銷戰略方面存在困難。所幸已與蘇寧簽訂了出口合約,蘇寧是中國最大的流通企業,在中國國內運營1700多家賣場”。
從日本市場韓國泡菜和參雞湯銷售不振的前車之鑒可以看出,企業間的低價競爭可能會招來喪失“宗主國”地位的惡果。由於日本的反韓情緒以及部分企業的低價攻勢,對日泡菜出口額從2011年的8681萬美元降到了2015年4454萬美元,幾乎下降了一半。參雞湯也因同樣的原因,對日出口大幅縮減。這就是為何有人擔心若在中國主打低價攻勢,可能會重蹈日本市場的泡菜、參雞湯等產品覆轍的原因所在。
金漢鎬(音)教授表示,“比起針對所有中國人進行營銷,通過熟悉中低收入層市場的中國買家來確保流通網可能會更有效果”。
韓國政府計劃與韓國業界一起在北京和上海等人口密集區域設立並運營參雞湯宣傳館。
韓國農食品部相關人士表示,“我們還在準備製作宣傳參雞湯功效的廣告和紀錄片”。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