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9月4日電/ 敘利亞發生千餘人死亡的化武攻擊事件,但美國對敘利亞擂起的戰鼓卻再衰三竭,現在要交給國會定奪,開火與否還要再往後拖。氣力漸衰的美國,想扮演世界警察的老大哥角色,已經愈來愈力不從心了。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這起事件傷亡慘重,無辜稚兒屍體橫陳的畫面更是震撼全球。美國一開始即指敘利亞政府下的毒手,奧巴馬總統矢言美國必須採取行動。但之後卻放緩了動作,明明美國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即決定發動攻擊,但奧巴馬還是轉而尋求國會同意,大概到本月中旬才會進行表決。
奧巴馬的決策轉折有其背景,第一,國內民意非常不挺再捲入一場戰爭,阿富汗和伊拉克之戰讓美國陷入10年泥淖,人命損失及財政負擔都極大,對美軍身心造成沉重壓力,自殺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死於戰火的人數。好不容易現在快抽身了,實在不願再淌一趟渾水。美國媒體認為動武案可能不容易在國會過關,不只是奧巴馬的民主黨在眾院居少數,也因為民意強烈厭戰。
其次是國際社會也唱反調,聯合國在俄羅斯、中國反對下無法通過動武決議,北約不願共同發動攻擊,向來忠實力挺美國的英國,國會斷然否決了首相卡梅倫的動武提案。其他歐盟國家大多不支持,只有法國總統奧朗德願意助拳,但如今法國內部也傳出要求交付國會的聲音。
第三,美國既然不想派地面部隊,免得陷入另一場戰爭惡夢,於是大概只能發射幾枚飛彈,作“有限”的攻擊,那麼勢將難以扳倒阿塞德政權,對自己世界警察的地位作點交代的成分還大於維護正義。奧巴馬一上任就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又把從伊、阿撤軍作為重要政績,如今若要動武開火,總要多拉些背書支持。
其實敘利亞內部情勢複雜,執政與反抗分屬什葉與遜尼不同教派,外力─尤其是美國─的介入,未必會讓局面好轉。阿塞德的軍力堅強,因此能和反抗軍鏖戰兩年而不倒。反抗陣營內部多頭馬車,基地組織勢力又在其中坐大,美國忌憚出手相救,也是擔心幫到了死對頭。
從冷戰以來,美國一直在扮演世界警察的同時擴張勢力版圖,不過這個“美國隊長”在阿拉伯世界的行動,有時卻灰頭土臉,對當地民眾有多大幫助也很難說。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美國支援阿富汗游擊隊抗俄,而當時曾經接受資助與中央情報局武力訓練的,就包括了後來在2001年發動911恐怖攻擊的“基地”組織首腦賓拉登。即使美國在2011年5月找到並擊斃賓拉登,仍然無法徹底清除“基地”的恐怖威脅。
911事件後,美國出兵阿富汗,推翻窩藏賓拉登的塔里班政權。2003年3月以伊拉克哈珊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與英國等國家發動伊拉克戰爭。哈珊在2003年12月被捕獲,2006年12月死在絞刑台上,但結果根本找不到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美國既有搞烏龍的前科,現在對敘動武的正當性也受到質疑。
不過美國也為這兩場戰爭付出了高昂代價,伊戰花費甚至達6620億美元,在美國因金融海嘯重創經濟、景氣陷入長期低迷後,朝野都已聞戰色變,無心也無力再踏入另一個中東戰場。
何況,阿拉伯世界由於宗教、文化、思維模式與西方有相當差距,每個國家內部又各有其部族、教派、政治派系等因素,加上普遍有反美情緒,美國就算有誠意,能幫上的忙也非常有限。硬要插手的話,反而可能使局勢益發複雜,讓當地民眾對美國的怨氣更深。
敘利亞之局,到現在已經超過10萬人喪生,200萬人流離失所,堪稱人間浩劫。如果聯合國願意更積極介入,強制兩造停火,先凍結現狀停止殺戮,施壓阿塞德進行和平談判,至少能保護老百姓免受荼毒。不過目前的國際態勢,已經不是美國可以一呼百諾了。大哥已老,現在必須花更多心力時間與各國溝通協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