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環球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十七屆七中全會昨天閉幕,通過了黨章修正案等文件,確認了開除薄熙來、劉志軍黨籍的決定。七中全會再次顯示了黨的團結,以及中國政治的確定性面對各種干擾時的牢固。十八大必將成為中國重要歷史時期繼往開來的成功大會。
正在開始的新一周是太平洋兩岸政治高度活躍的一周,也是人類政治多樣性充分展示的一周。美國大選將出結果,西方最有代表性的選舉制度將完成它4年一個輪回的節奏。西方的政治競爭與歐美的多元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它們獨特的適應性。美國大選沒有觸動社會的什麼實質問題,它很“例行”,伴隨了幾輪相互攻訐的口才表演,也有點娛樂化。
中國完全不一樣。中國的發展太快,每一年都像是這個國家的“關鍵時期”。發展快新問題就多,而且人口眾多所固有的基礎問題同樣很多。至少在現階段,完全靠一種“民主制度”就能駕馭中國的發展進程,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中國的“抉擇”要比西方國家多得多,也難得多。
中國社會當前的糾結,絕大部分都是因為我們要改變,要進步。比如我們要求政府更廉潔,社會更公平,發展的環境代價更小,社會治理更依靠法制等,這些就像人均GDP從2000美元升到5000美元一樣,都是中國的重大“發展”。而西方社會沒有如此急迫的訴求,發展中國家則很多不敢有這樣的指望。
中國上下對改革很執著,對實現國家的新突破也很認真,這種認真是一些分歧導致了某種社會緊張的根源。中國該如何解決面臨的各種難題,如何把握解決它們的節奏,圍繞它們有不同意見,這種分歧的性質究竟是什麼?數不清的問號蜂擁而至,似乎要堵塞這個國家的什麼。
中國遠不具備用西方式選舉刺激並深化社會分歧,在一個階段內鼓勵政治對抗,然後再回過頭來重拾社會平衡和團結的文化基礎和政治條件。在13億人口的國家裡推動這樣的政治轉型,有著人民福祉根本無法承受的巨大風險,因此不可能成為中國政治的現實選擇。
在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多元化進程歷史性齊頭並進的時候,維護社會團結是中國主流政治必須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中國政治體制的確扮演了這個角色。這樣的努力稍一鬆懈,某個裂縫就可能被撕得很大,而且這種撕裂就會追求合法性,國家的真正發展將被拋到一邊。
歷史證明,黨的團結是中國社會團結之根基,黨圍繞代表大會的團結則堪稱重中之重。境外勢力總是希望中共內部分裂,境外媒體不斷編造證明這種分裂的所謂“蛛絲馬跡”,然而十八大的整體籌備過程以及十七屆七中全會的圓滿舉行,不斷給予各種猜測和詛咒迎頭否定。
黨的團結就是中國政治的確定性,中國的大局越確定,越能在社會的各個具體層面容納多元的發展,也越能鞏固全社會對改革的信心。改革將使國家的大局更加牢固。而一旦大的確定性先出問題,中國社會將無心改革,無心建設,那樣的局面決非中國人民希望看到的。
回顧十八大之前的這一年,各種意外出了不少,但越臨近大會,各種困惑和疑問被排除得越多,對尚存問題未來得到解決的期待也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互聯網時代的“黨代會年”對中國社會是一次重要的洗禮,這個國家更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