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中國證券報刊載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的文章說,根據筆者依照此前數度中美匯率問題上較量歸納出的“三部曲”——海外黑雲壓城、中美“口水仗”和美方消毒,三步走完之後就該人民幣升值了。從3月26日國內媒體驟然轉變的口風來看,美方已迅速推進到了“消毒階段”。雖然消毒還是初步的,中美協商的層次和範圍都還有待提升,但畢竟已開始。基於此,筆者預感到,很可能人民幣不得在5月份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5-7月份)再度重啟升值進程。
雖然依照筆者個人的看法,由於美元已在走強過程中,就是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定的情況,也已被動升值,因而,本次重啟預期與其說是老調重提的“升值”,還不如說是從真正意義上變得“更富有彈性”,年內應該趨勢性升值空間有限。但是,最終實際的結果依然無法逆料。
支持升值者表示,匯率升值將有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然而,不少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時間軸”,認為結構調整可在迅速的匯率升值面前近乎無時差地完成。而實際情況則是,結構的改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匯率的過快、過度升值,其最終結果很可能是不僅無法優化結構,反倒導致結構問題積重難返。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擔心,在此前已然對美元升值20%的基礎上重開升值,如果節奏、幅度和策略把握不好,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讓我們來觀察一下日本當年的經驗。資料顯示,在1960年日本“劉易斯拐點”出現之前,日本工人工資的年度增長率自1953年以來是逐年下降的。但這種情況在1960年出現“劉易斯拐點”之後出現了反轉,自那之後到1970年日元開始試探性兌美元升值之前,得益於出口爆發式的增長,日本國內工人工資出現了年均11.2%的增長,最低年份(1965年)也有8.7%,最高年份(1970年)甚至達到了15.4%。與中國的情形類似,在升值之初的6年裡,日本國內的工人工資並未受到負面影響,甚至還出現了加速。在1971-1976 年間的平均增幅為17.4%,增速最低的年份(1976 年)也有12.5%。但由於持續升值,從1977年開始,日本的工人工資增速開始出現斷裂性地顯著下降,到1984年增速已下落到只有3.3%,進入1953 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增速區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