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商務部副部長:中國貿易順差短期內難根本解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7 11:18:16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在《求是》刊載署名文章《關於我國外貿順差問題的若干思考》指出,現階段我國的貿易順差問題,是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的特點,短期內很難根本解決。 

  鐘山在文章中分析了我國貿易順差產生的主要原因: 

  貿易順差是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普遍經歷的階段。從美、德、日等發展歷程看,這些國家在工業化階段也曾長期保持順差。比如,美國在1874─1970年的97年中有93年順差,德國在1880─2008年的129年中有76年是順差。目前,我國所出現的貿易順差,表面反映在貿易領域,但實質上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外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差異以及國際分工調整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國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是順差產生的內在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配套齊全等綜合優勢,通過吸收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逐步形成全球高水平的製造業基地。目前,我國工業製成品貿易超過美、日,佔全球比重逾10%,有1000多種產品出口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外貿順差是我國工業整體競爭力增強的必然結果。一方面,隨著國內製造業產能擴張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在國內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必然通過出口拓展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國內產業競爭力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商品進口,比如鋼材,2000年我國淨進口976萬噸,2008年則淨出口4001萬噸。 

  國際產業轉移是順差產生的外部原因。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新的國際分工體系開始形成,發達國家只保留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環節,而將非核心產品、製造環節尤其是組裝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其中很多轉移通過跨國公司境外投資方式完成。我國順應國際產業調整的機遇,充分發揮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低和產業配套能力強的優勢,承接了大量國際產業轉移。在這一過程中,外資企業起到了主導作用,其結果突出表現為外資企業對順差的影響不斷擴大。2000年,外資企業順差佔我順差總額的比重僅為9%,2008年則上升至57.8%。 

  加工貿易是順差擴大的結構性原因。2008年,加工貿易順差2967.78億美元,與整體順差2954.6億美元基本相當。一方面,加工貿易進口和出口之間的增值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隨著近年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國內製造業水平顯著提高,加工貿易配套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迅速延伸,進一步助推了加工貿易順差的規模。 

  國內外貿易限制措施是順差擴大的政策性原因。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外貿政策的重點集中在出口方面,並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政策促進和調控體系,而進口調控政策相對滯後,仍偏重於生產型進口導向政策,最終消費品進口少,進口促進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較為薄弱,尚不能完全適應積極擴大進口的需要;另一方面,作為我國順差主要來源和全球科技最發達國家的歐美等,在高技術對華出口方面設置了諸多限制,導致其相關產品對華出口增長緩慢,比如2001─2008年,美對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中國高技術商品進口總額的比重由18.3%下降到6.9%。 

  統計口徑差異是我國順差擴大的技術性原因。任何國家之間的貿易統計之間都有一定差異,但由於轉口貿易(包括香港轉口)、中外對進口和出口價格計算以及原產地統計差異等因素,一定程度上虛增了我外貿順差規模。以統計差異最大的中美為例,2008年,我國統計對美出口為1708.6億美元,美方統計自中國進口為2663.3億美元,雙方差額高達954.7億美元,美方統計的貿易逆差為我方統計順差的1.56倍。 

  綜上分析,現階段我國的貿易順差問題,是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的特點,短期內很難根本解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