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海軍陸戰隊戰士在轉移受灾群衆。 |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環球時報發表中國資深戰略評論員、空軍上校戴旭的文章說,年初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和此次汶川大地震,讓我們不得不痛苦地意識到,中國的自然灾害是多麽頻繁。
巨大的損失告訴我們,我們應當把預防重大自然灾害,當成經濟工作和國家行政體系運行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際經驗表明,即時、有效地應對灾害襲擊,需要建立一個系統的、常設的全國性的應急管理機制。
曆年來許多重大抗灾事件發生後,無不由國家領導人和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牽頭,由相關部門臨時組成指揮部。筆者由此想到,灾難如此頻繁,這種臨時性的編制,能不能以一種固定的方式保留下來,形成一個常設機構?
不能每遇突發事件,都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全力領導和指揮、幹預,這勢必將影響社會運行的其他方面。國家應當設立一個專職負責處理重大灾難和突發事件的部門,建立一套完備的灾難處理系統和自行啓動模式。
灾難一來,各相關部門不待上級召集,就自動就位,趕在第一時間阻斷灾難蔓延,而國家最高機關則可以洞察全局,運籌帷幄,統籌兼顧,有條不紊。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著專門負責處理應急事件的機構。197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簽署命令成立聯邦突發事件管理署,從此改變突發事件多頭管理體制。
2001年“9·11”事件後,布什總統合幷20多個政府機構,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土安全部,聯邦突發事件管理署被幷入該部成爲“突發事件准備局”。國土安全部不僅負責處理自然灾害,也應對生産和社會的其他突發事件。
俄羅斯也于1994年成立了緊急情况部,擁有國家消防隊、民防部隊、搜救隊、水下設施事故救援隊、小型船只事故救援隊在內的多支應對緊急情况的專業力量。該部所屬的各種救援隊伍,有著驚人的快速反應能力,3個小時可以完成在俄境內的集結,24小時可以開赴全球任何地點。在此次汶川國際救援行動中,俄羅斯緊急情况部以速度、效率、及專業化程度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目前的救灾機制是由一個臨時性、非常設機構來領導,由一個或者幾個具體的部門來應對突發和應急事件的,這有點類似美國1979年前的情况。“非典”後,政府已意識到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制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與之相配合的是要建立一支專門的救難隊伍,激活龐大的地方軍和後備軍力量。目前,中國各大軍(兵)種、大軍區的主要使命,是防禦外敵入侵和維護國內穩定,救灾只是臨時性的任務,故從編制、裝備、訓練上,都沒有直接的針對性,這不可避免地將影響到救灾的效果。
同時,動輒使用國家常備精銳部隊,在當前中國國防安全形勢一直比較嚴峻的情况下,也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我國灾難頻繁,每次都使用國家常備精銳部隊,總不是個長久之計。
從這次汶川救灾的經驗教訓看,未來我們有必要在現有的武裝力量中,改建部分專門的救難部隊,配備專門裝備,進行專門訓練。
救灾如同打仗,兵貴精不貴多。以專門的救援隊伍爲龍頭,以我們現行武裝力量體系中龐大的後備兵員爲龍身,編組得當,足以在人力上保證能够應對全國所有地區的各種自然灾害,而不需要全國調動三軍常備部隊。
同時,中國還有數百個預備役師,平均每個省都有數十萬人,這是一支多麽可觀的力量。除了火力和對抗,汶川救灾從各種軍事指標上說都相當于一場局部戰爭,可是,在汶川大援救中,我們的預備役部隊的强大力量在哪里?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這樣一支巨大的軍事准備力量在關鍵時刻沒有現身呢?也許,現在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怎樣才能將現有的武裝力量體系從職能上進行劃分呢?筆者以爲,常備軍主要擔負應對現代戰爭的主要任務,現有的省軍區系統和民兵、預備役力量,則應主要應對突發灾害,作爲國家專業救灾隊伍的主要部分。這樣,既不會因爲天灾損害國防安全,同時,地方軍和預備役的經常性拉動,也是動員和機動能力訓練的最好機會。
相比于大規模動用精銳常備軍,預備役和民兵多在本地,距離近,地形熟,可以快速到達和部署,實際效果要好得多。使用好我們武裝力量中的後備軍,不僅是抗灾救灾的現實需要,也可以大大提高整體的軍事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