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李澤楷強調不會參與編務,但香港不少學者都對《信報》日後能否保持編輯自主都不抱樂觀態度。 |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隨著香港老牌財經報章《信報》創辦人林山木將一半股份易手予本地首富李嘉誠的次子“小超人”李澤楷,香港“文人辦報”的時代也正式劃上了句號。
《聯合早報》報道,經過逾一年的討價還價,香港《信報》董事曹志明8日證實,李澤楷與《信報》老闆林山木已正式簽約,李澤楷將透過一家信託公司購入《信報》五成股份,交易涉及金額約2.8億港元。在一定時間後,林山木還會再出售所有股份。
《信報》是香港首份以財經新聞為主打的報章,其創辦人林山木以筆名林行止縱橫報壇三十多載,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信報》在他的帶領下也形成了評論獨立、不偏不倚的“文人辦報”風格。
其中一個最為外人津津樂道的例子,是同為廣東潮州人的林山木和李嘉誠,原為好朋友。上世紀70年代,《信報》因經濟危機而遷入的香港島北角工業大廈四層,便是李嘉誠私人物業。但在1987年《信報》專欄出現挖苦李嘉誠的評論,李嘉誠大怒,威脅要撤走在《信報》的部分廣告時,林山木卻堅持寧願損失數百萬港元也不退讓和李嘉誠發生冷戰。
事件令香港社會對《信報》另眼相看,認為該報體現了不倚仗有財有權人士,極力保持獨立性和批判性的文人風骨,《信報》也因此在日後多次調查中成為香港最有公信力的報章。
因此自1999年以來,雖然李澤楷、英國《金融時報》和香港商人馮紹波等人士,先後向林山木提出收購《信報》股權,但都遭到林氏夫婦一口拒絕,擔心會敗壞《信報》的名聲。
不過,近年來,由於林山木年事漸高,加上接班人女兒林在山個性“不食人間煙火”,只愛好文化藝術,而《信報》業務又逐步收縮,林山木也開始對放盤持開放態度。
直至8日在李澤楷多年來的不斷遊說下,林家夫婦終於與李澤楷達成收購協議,同意把有33年歷史的《信報》賣盤,為香港文人辦報史劃上了句號。
《信報》賣盤的消息公佈後,許多香港傳媒界人士都感到惋惜。有《信報》記者擔心,《信報》轉手後,將會令到李澤楷及其父李嘉誠的商業王國版圖龐大,日後報導有關長和集團及電盈新聞時,再不能像現在這麼自由。
林山木顯然也明白到這一點。在跟“小超人”的協議中,他堅持《信報》易手後,由太太駱友梅繼續出任《信報》社長。而他和拍檔曹志明則會繼續以林行止及曹仁超的筆名,在《信報》撰寫專欄,希望能夠保持《信報》獨立運作。
雖然如此,香港不少學者都對《信報》日後能否保持編輯自主都不抱樂觀態度。香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是其中一人。他解釋,如果一個傳媒機構的集團,同時擁有其他生意,難免會考慮集團利益,要做到編輯自主並不容易。
蘇鑰機認為,雖然《信報》的忠實讀者會擔心報章的特色及理念會否維持,但報業走向企業化乃當前的大趨勢。他也說,由於林山木曾表示仍會管理《信報》一段時間,相信在收購後,短期內對報章影響不大,長期影響則要視乎李澤楷的運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