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5日電/東方網報道,上海最大民營舊書店“小朱書店”年底將關門的消息牽動了滬上眾多愛書之人。擁擠的書架,泛黃的書頁,舊書店雖然沒有豪華的設施,但給人的卻是一種溫情的所在。正如有專家所說的:在繁華喧鬧的大都市中,舊書店這樣的文化符號給人的是一份人文關懷。(12月1日東方網)
“小朱書店”的命運,令人唏噓。在實體書店的微利時代,舊書店開得更難。“小朱書店”的困境,只是眾多上海舊書店面臨發展難題的一個縮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鬧市區可謂舊書店林立。在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四川北路、延安路、長樂路、華山路、江陰路都有舊書店,成為都市中一道書香襲人的文化風景。然而曾經風生水起的上海舊書業,曾經讓幾代人投入淘書淵海的舊書店,如今正悄悄淡出人們的視線。據統計,目前上海正規的國營書店僅剩下區區幾家,至於像“小朱書店”這樣的私營舊書店,其生存狀態更令人堪憂。
上海之大,舊書店卻難覓立足之地,最大的因素是店租問題。以多倫路上一家只有10平米的舊書店為例,租金已經已從當年的700元左右躥至5000元。租金奇貴,已成書店難以承受之重。而經過一輪輪市政動遷,所給補貼也已不足以讓書店重回黃金地段。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看問題,自然可以將舊書店被“擠出”歸結為市場行為。但透過表象看就裡,就能發現,“擠出”本不該成為舊書店的歸宿。如果能在財稅政策上給予舊書店更多優惠,甚至在門店場地上給予扶持,或給予專項補貼,讓舊書店的生態環境好起來,舊書店的生存狀態就會煥發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