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購預售,成本和風險不應轉嫁給消費者
http://www.CRNTT.com   2022-05-12 14:56:51


  日前《工人日報》報道稱,消費者趙女士3月10日下單購物,店鋪頁面顯示最晚3月27日前發貨,本來17天的預售期已經够長,但後來商家竟又延長了最晚發貨日期。像趙女士這樣,被網購預售傷害的情況并非個例。這篇報道還透露,有些商家對網購預售設置了霸王條款,如預售商品不退不換、消費者若對預售商品發貨時間進行投訴會被禁止下單,等等。

  預售商品的發貨日期為何一拖再拖?在媒體報道和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調查中,可以發現端倪。比如,以網購預售火爆的服裝行業為例,因為服裝退貨率高、銷售周期又短,為防止庫存積壓,商家如果收到1萬件訂單往往只生產6000件至8000件,一旦有消費者退貨即可利用超長預售的時間窗口順利售出。如果供不應求怎麼辦?商家就要求部分消費者主動退貨,且退貨理由只能選擇“七天無理由退貨”。對於發貨晚,服裝過季的尷尬,商家還美其名曰:“我們提供了運費險,消費者沒有任何損失。”

  商家的操作盡管有自己的理由,卻難以讓人接受。獲利歸商家,貨物積壓風險和時間成本都轉嫁給消費者,這怎麼看都是不公平的交易。更何況,不少消費者被單方面取消訂單,商家本身已經屬於單方面毀約,消費者可以要求賠償,怎麼反倒被限制了退貨的理由?在綫下購物都可退換的市場條件下,號稱更為注重消費體驗的網購,卻要求預售產品不退不換,又是什麼道理?

  網絡預售本是互利共贏的好事。在消費者和商家對預售達成合意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提前鎖定爆款,商家可以按照訂單情況計劃性生產,節省成本。但如果上述問題不解決,網購預售發展必然受到阻礙。

  出現上述問題的關鍵在於商家濫用自己的優勢地位,而又缺乏有效監管,如果商家自身能够意識到問題進行整改固然好,但從其趨利避害的角度看,恐怕很難。那麼,不妨從商家入駐的平台入手,讓平台履行監管職責,根據不同類別,對網購預售最長期限作出限制,對於頻繁超越預售期才發貨或經常不發貨的商家,要進行約談和處罰。同時,也要暢通消費者對預售投訴的途徑,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針對性采取救濟措施。此外,既然已有地方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對網購預售作出了調查,并發現了問題,相關執法監管部門作為該委員會的委員單位,可以根據職責,從制度上作出相關規定,讓網購預售交易的天平不再失衡。(來源:正義網 作者:崔曉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