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江歌案宣判,法律道德力量的具象化
http://www.CRNTT.com   2022-01-12 22:34:19


  2022年1月10日,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法院對原告江秋蓮與被告劉暖曦生命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劉暖曦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江秋蓮各項經濟損失496000元及精神損害撫慰金200000元,并承擔全部案件受理費。

  在國內判決的“江歌案”,事實上是江歌被害一事的衍生案件,是江歌母親和劉暖曦(原名劉鑫,江歌生前朋友)的民事糾紛。這個案件已經遷延了數年,但每次在輿論場上出現,總能引發巨大關注。

  江歌於2016年遇害,罪犯已於2017年被日本東京法院判處20年徒刑,然而該案并沒有塵埃落定。圍繞江歌幫助劉鑫的行為定義、劉鑫在事後對江歌家人的態度表現,當事人與親屬之間產生了一連串的是非糾葛,掀起了巨大的輿論波瀾。

  該案之所以受到持續關注,也是因為根本的道德困惑沒有解決。該案的後續糾葛衝擊了人們對於人情事理、公道正義的樸素判斷,也就有了期待法律能够匡正道德認知的廣泛訴求。

  一審判決江歌母親勝訴、劉暖曦賠償近70萬元,這已經可以起到一種導向作用。判詞也寫得很直白,江歌幫助朋友的行為“應予褒揚。其受到不法侵害,理應得到法律救濟”,而劉暖曦“作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發之後,非但沒有心懷感恩并對逝者親屬給予體恤和安慰,反而以不當言語相激,進一步加重了他人的傷痛,其行為有違常理人情,應予譴責”。

  這意味著存在於傳統與現實之中的扶危濟困、朋友之誼、以德報德這種價值判斷,在法律框架內被清晰地表達了出來,也是法律內蘊的道德力量的一次具象化呈現。

  在“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司法裁判中,道德意旨通常是間接體現的,現實中也不乏情與法的衝突。但本次判決卻直觀地以道德範疇作為裁判標准,由此產生的後續影響也將是深遠的。民衆對司法裁判的認知,也由此得到了深化與更新:司法裁判并不只是成文的法律概念、術語、精神相叠加,它也應該直面那些存在於良心、共識、傳統之中的價值判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