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三亞海膽揭示了“明碼標價”與“貨真價實”的距離
http://www.CRNTT.com   2021-04-14 20:07:30


  旅游景區的物價向來是輿論敏感區。近日,三亞海膽事件持續發酵。官方回應方面,先是三亞官方通報稱暫未發現有欺詐行為,後有海南省省長回應將繼續深入調查,依法處置。而涉事雙方更是各執一詞,在輿論場上反複“較量”。最新的動態是餐廳負責人表示問題處理“沒有瑕疵”,事情會“反轉”,有95%可能會起訴消費者。

  當地還未公布官方最終調查結果,事情是否會有“反轉”尚未可知。但根據已有的信息能够發現,餐廳及三亞最初的官方通報,與涉事消費者和輿論的關切之間,是存在錯位的——餐廳和通報更傾向於強調,消費是明碼標價、不存在價格欺詐,而涉事消費者和輿論更在意海膽這道菜是否物有所值、貨真價實。雙方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難免都覺得自身無懈可擊。

  價格欺詐曾經是旅游景區“宰客”的主要表現。隨著互聯網傳播的發展和旅游市場的整頓,這種欺詐越來越少,明碼標價逐漸成為市場的標配。但明碼標價只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或者說,要想真正保障消費者權益,不能止於明碼標價,更重要的是貨真價實。

  有網友用不熟的西瓜來對比三亞當季“汁多肉少”的海膽,明知西瓜不熟仍然按成熟優質的瓜價售賣,這是否也涉嫌“以次充好”?如果品質確實如此,又不願下架,那至少應如實提前告知消費者,這才算得上真正的明碼標價。所以,不論事情如何“反轉”,三亞海膽事件的最終通報,仍然需要直面這個問題,即這樣的海膽是否配得起這樣的價錢?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和視野的提升,對旅游產品的期待值也水漲船高。人們要求有更舒適的旅游體驗和更安心的消費環境。誰更早主動將標准提高,誰就能在旅游市場中盡早掌握競爭主動權。相反,如果還是沉浸在低配的標准中自我滿足,就不能怪消費者會用腳投票。

  旅游,其實就是從熟悉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體驗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如果因為游客沒有嘗過“海膽”,就可以隨意端上一份“海膽”,這就背離旅游的初衷了。這次三亞海膽事件中,恰好這位游客吃過“海膽”,假如不曾體驗過,豈不是就被蒙在鼓裡了?這恐怕也是海膽事件引發很多網友共鳴的原因。(來源:大衆網 作者:時敢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