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別讓“炒鞋”弄得市場“一地雞毛”
http://www.CRNTT.com   2021-04-07 18:58:22


  近日,“炒鞋”這個詞又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熱詞。在網絡交易平台上,多款國產球鞋價格暴漲。其中,一雙參考售價1499元的李寧球鞋,被炒到48889元,引起廣泛關注。在已經過去的清明小長假,李寧、安踏等國貨品牌綫下店人流量暴漲,顧客攢動,甚至需要排隊進。

  從古代的奇貨可居,到現代的“炒鞋”,本質上都是利用供求失衡來牟取暴利。“炒國產球鞋”說到底就是通過忽悠和蒙蔽的方式,賦予一些新潮的、稀缺的球鞋與衆不同的“意義”——穿上“潮鞋”不僅彰顯了“不差錢”的經濟實力,也彰顯了獨特的文化格調與生活品位;一些年輕人渴望利用消費上的差異,來建構身份認同與階層邊界。

  正如廣告符號學家威廉森所說,“人們是通過他們所消費的東西來被辨認,而不是通過他們所生產的東西而被辨認”。穿上別人買不到、買不起的“潮鞋”,成為一種炫耀性消費,成為一種顯擺的手段。當“炒鞋”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生意乃至一夜暴富的捷徑,就會有不少人趨之若鶩,有的人甚至玩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把戲。

  “炒鞋”成為一種另類的擊鼓傳花,暴富傳奇不斷在上演,泡沫也隨時可能破滅。那些參與“炒鞋”的人,猶如飛蛾撲火,明知可能有風險,卻依然想冒險試一試。

  消費不僅是一個純粹滿足生活需要的過程,也是一個伴隨著各種情感因素的過程。“炒國產球鞋”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更重要的是觸動他們的心靈、情感和欲望,通過訴諸文化資源、社會價值觀和大衆情感的角度,來收割“韭菜”,讓一些年輕人支付“智商稅”。

  “炒國產球鞋”不僅利用了消費的符號屬性,還利用了年輕人樸素的情緒情感;將年輕人的情懷庸俗化、利益化、商品化。無節制地炒鞋,忽略和漠視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背離了市場經濟的法治規則,破壞了行業生態,影響市場良性運行,理應得到糾偏。如果任其“野蠻生長”,難免會導致商品市場“一地雞毛”。(來源:每日甘肅網 作者:楊朝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