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警惕披著“消”字號外衣的“神藥”招搖過市
http://www.CRNTT.com   2021-01-13 19:04:05


  據1月10日新華社報道,為了不使用激素藥品,不少新手爸媽喜歡給孩子購買號稱無激素的護膚“神藥”。但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所謂“神藥”其實違規添加了激素,卻披著“消”字號的外衣,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日前,一位微博博主就曝光了一起疑似嬰兒護膚品引發“大頭娃娃”的事件。相關視頻顯示,五個月大的寶寶在使用某品牌的抑菌霜後,發育遲緩、臉部腫大。經相關檢測機構檢測,該產品激素超標,但涉事企業對此結果提出質疑。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已介入調查。

  雖然上述事件尚在調查中,相關產品與嬰兒的症狀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和必然聯系,尚不能定論,但某些“消”字號產品的亂象恐怕一直存在。按照有關規定,標注“消”字號的產品只能宣傳其消毒殺菌作用,不得添加激素并宣傳其醫療功效。而這次的“大頭娃娃”,其症狀在醫學上叫“滿月臉”,是長期、超量使用激素的典型表現。孩子家長在看到產品宣稱具有“皮膚表面抑菌及日常護理功能”後,容易誤認為其是一款“護膚品”。也就是說,如果“消”字號產品在效果宣傳上打“擦邊球”,就會誤導消費者將其當作具有某種醫療功效的產品來使用。

  本是“消”字號,卻不安分守己,不僅涉嫌碰瓷“妝”字號產品,還揩了“國藥准”字號的油——根據有關規定,面霜等“妝”字號產品不允許添加激素,而將激素類藥品加入“消”字號產品當中,某種角度上就可以偷梁換柱,因為此類產品的審批監管門檻較低、市面上產品多,被抽檢到的概率小。近年來,“消”字號與“妝”字號相互混淆、消毒產品與藥品的界綫模糊,以及保健品被宣傳成藥品等現象比較常見。在上述事件中,一款消毒產品同時披上“化妝品”和“藥品”兩個馬甲,使得這起個案更具警示意義。

  首先,消費者不能認為只要對治療起作用就可以用,而不去探究起作用的究竟是什麼物質和成分。比如大量使用激素,雖然可以讓皮膚過敏或炎症迅速得到緩解,但長期過量使用激素,很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其次,有關企業和產品類似渾水摸魚的做法,給監管部門提了個醒。2019年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條規定,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者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為假藥。這是否意味著,上述產品既可按照誇大宣傳、虛假宣傳來處置,也可以當成假藥論處?須知,二者之間的處罰力度相差很大。如何把握處罰的分寸,如何將防範關口前置到“神藥”產生危害之前,需要監管部門認真研究、審慎對待。

  消毒產品非法“跨界”,偽裝成了“神藥”,假如監管仍然“各掃門前雪”,恐怕難免出現一些監管的真空地帶,定性和處罰時,也會因界綫模糊而難以確定。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做好配合,研究應對策略,用嚴密細致的規範,倒逼消毒產品、化妝品、藥品等“各守本分”,最大限度地保障不同人群的健康、安全甚至生命。(來源:工人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