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古橋保護攸關地方文脈傳承
http://www.CRNTT.com   2020-07-13 17:04:07


鎮海橋原貌 圖片為“安徽日報”微信公號 圖
  7月初以來,南方部分地區的災害性天氣引發各界關注。7月6日,受持續性暴雨影響,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三溪鎮三溪村的樂成橋,被洪水衝毀。樂成橋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重修於清代的11孔石拱橋,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7月7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鎮海橋亦被洪水衝垮,該橋始建於明,也在清代經多次重修,2019年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有消息稱,著名廊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西婺源清華彩虹橋,近日也在當地洪水中受損嚴重。這些古橋均為長度超過百米的多孔石橋,在存續的數百年時間內,都是所在地域重要的標志性建築,見證了古鎮的興衰,如今慘遭損壞,令人格外痛惜。

  橋梁在中國古代城鎮、尤其是南方城鎮中的地位十分特殊,往往是其對外交通和城市內部水系交通的樞紐建築。宋元以來的南方地方志中多單設“橋梁”一節,記錄城中和城郊的橋名,可見其特殊地位。歷代遞修的古橋常成為傳遞古城文脈的建築載體,橋的名稱和形態也往往延而不變,是複原古城格局的地標,更是穿越幾代人生命歷程的歷史記憶。古橋的坍圮,是地方“回憶”的終結和“鄉愁”的遺失。

  古橋如此重要,也頗為脆弱,前述坍毀的幾座橋梁都在歷史上有多次重修記錄。進入現代,部分舊橋仍在交通中發揮作用,其初始設計在於承載車馬人畜,難以負荷現代載重車輛,橋面和橋墩等部位由於直接承壓,多是受損較為嚴重的部分;喪失交通功能的古橋缺乏必要的養護維修,流水衝刷、污水浸潤和橋體上生長的植物都會威脅整體結構的穩定性。更為致命的是城市建設對古橋存續的影響,由於多處在重要的水陸交通節點,古橋在公路拓寬、航道升級中常被視作障礙,整體拆除、破拆欄板、橋面覆蓋水泥成為古橋在現代城建中的宿命。而部分“修舊如新”的維修也常致“古橋不古”,如趙州橋在20世紀50年代,以“壓力灌漿”工藝、替換大多數舊石材進行的大修,至今仍備受爭議。

  對於古橋保護的事業,最重要的是做好基礎工作,如此才能抵禦突發風險。在前幾次文物普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摸清古橋家底,建立、完善檔案,對於瀕危橋梁加強記錄,盡快收集散落周邊的舊構件,加強保管或在後續維修中配放。對郊野古橋應定期巡檢,關注文保愛好者提供的綫索,及時發現和排除隱患。也可通過控制車輛載重或另建新橋的方式,保存舊橋橋體,如盧溝橋即通過在旁側增建新橋的模式,得以完整保存。此外,對存在結構安全問題的老橋應盡快編制保護規劃,在汛期來臨之前針對性地進行搶險加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