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兒歌“漲價”,如此硬改要不得
http://www.CRNTT.com   2019-09-10 18:22:48


  一組截圖近日在朋友圈流傳,內容是那首著名的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有人質疑,這樣改編經典,難道不是惡搞嗎?《一分錢》歌曲原作者潘振聲的女兒表示,“這首歌寫的是孩子天真無邪,跟物價飛漲沒有什麼關系”,“改成這樣,唱起來不覺得拗口嗎”?

  《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引發了朋友圈刷屏。網友感慨最多的是:“房價漲了我認了,豬肉漲了我忍了,怎麼連兒歌也‘漲價’了?”就初衷而言,《一分錢》改成《一元錢》未必有多少惡意。現在一分錢幾乎見不到了,一元錢較為常見。

  不過,這樣改還是讓人心裡五味雜陳,因為太“毀童年”了。《一分錢》作為一首經典兒歌,承載著無數人童年的記憶。這首兒歌本來表達的意思是,哪怕撿到的錢再少,也要拾金不昧。現在的孩子們沒見過的東西多了,漲價的東西也多了,難道都要改一下?

  把《一分錢》改成《一元錢》顯然不是什麼創新。這應該也不是一種“惡搞”,因為“惡搞”孩子的讀物,得懷著多大的惡意啊。根本而言,這就是缺乏敬畏,缺乏對於經典作品乃至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敬畏。當然,經典作品也并非絕對不能改編,但不能“硬改”。像《一分錢》改成《一元錢》,就是典型的“硬改”,既不尊重原作,也涉嫌侵犯知識產權。此外,這種改動還涉嫌違規。2018年3月,國家廣電總局在《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不得歪曲、惡搞、醜化,擅自截取拼接經典文藝作品。

  把《一分錢》硬生生改成《一元錢》,也暴露了當下兒歌領域原創能力的匱乏。很多市民早已發現,如今孩子唱的歌多數還是《娃哈哈》《小螺號》《春天在哪裡》《好媽媽》等。為什麼新的優秀兒歌作品那麼少?整個時代都在飛速向前,而孩子唱的兒歌還跟三十年前一樣,顯然是一種滯後。

  如何讓孩子們接觸更多優秀兒歌作品,是一個問題。目前,部分兒歌作品雖然能在一些評選中獲獎,但因缺乏時代性和時尚元素,無法受到孩子們的歡迎。部分兒歌創作者因經濟利益驅動和生活壓力,更願意把精力投入到受衆廣、傳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創作上。兒歌已經成為當下文化發展中的一塊短板。這樣的現實,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擔憂。培育更多優秀兒歌作品,關系到人民群衆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事關下一代的成長,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當足够多的優秀兒歌作品出現,“《一分錢》改《一元錢》”這樣的現象自然會銷聲匿跡,孩子們通過兒歌獲得的營養也才能越來越多。(來源:半島都市報 評論員:王學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