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預售大戰全面開啓之際,江蘇消保委指出,商品有保價承諾也不保險,小心商家鑽保價制度空子。
保價期內若商品價格下降,商家應賠付消費者差價。保價制度最直接的作用,是約束商家先漲價、後降價,以虛假優惠開展促銷,總的來說於消費者有利。也因此,今年有平台采取將保價時間從15天延長到最長27天等措施,試圖體現自己的誠意。但根據往年經驗,大部分商品的購買頁面通常不會顯示保價的除外規則,消費者申請補差價仍有難度。也有商家為了規避保價規則,將原商品下架,重新上新購買鏈接或者更改商品名稱。種種套路,其實是商家不肯實實在在讓利,又想吃到促銷果子,不僅涉嫌虛假宣傳,也違背了誠信經營原則。
保價制度是隨著“雙11”促銷周期拉長出現的。“雙11”從2009年誕生起,參與商家、消費者不斷增加,商品種類不斷豐富,售賣期也從最初的1天延長至20多天。以天貓為觀察樣本,相關負責人最近透露,第一屆“雙11”只有27個商家報名,今年第14屆“雙11”一共有29萬個來自全球的品牌參與,另外,商家多平台經營是常態。平台拉長促銷時間綫,才有充足的時間爭取商家資源,搶占宣傳優勢。延長促銷時間,把波峰熨平,也能降低商家在備貨、倉儲、物流等環節的壓力,對中小商家尤為友好。保價制度是吸引消費者提前下單,分散“雙11”當天訂單壓力的關鍵支撑,消費者不僅能從容購物,還可以早買早享受,因而對多輪促銷包容度較高。
部分商家在保價制度上玩套路,容易像去年某些品牌那樣引發集體投訴後被迫退還部分差價不說,更會傷及消費者對“雙11”多輪促銷的信任根基。尤其當電商造節常態化,直播帶貨等低價渠道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必等到“雙11”就能買到實惠的心儀商品,從業者更需要拿出誠意、用更優質的服務撬動消費市場,保持“雙11”影響力。
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21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指出,輿情熱點槽點中無論是價格爭議、虛假發貨,還是平台方面暴露的諸多問題,可能是今年“雙11”流量效應見頂的內部矛盾外化。“雙11”促銷,多些真誠、少些套路,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存量時代,商品質量與服務水平的雙提升、商業誠意與營銷信譽的共改善,才是回應消費者訴求,延續發展後勁的明智之舉。(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維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