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突尼斯到倫敦:Twitter的無差別挑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0 13:08:00  


  倫敦及其周邊地區的騷亂已經進入了第三天:由8月4日一名非洲籍男子被擊斃為起點,8月6日開始有示威者上街要求“正義”,隨後示威演變成為“騷亂”,並擴散到倫敦周邊的三個地區。而根據最新的歐美媒體披露,示威者使用了黑莓手機和推特(Twitter)等新媒體工具作為主要的組織工具。執法部門官員說,他們在密切監控社交網站,看這些網站是否被用於煽動或組織暴力活動。黑莓生產商Research in Motion的一位管理人員說,這家加拿大公司向英國當局保證以任何力所能及的方式提供協助。

  如果真是這樣,這說明利用社交媒體煽動騷亂的行動已經從“阿拉伯之春”那些國家轉移到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的街道上。稍微有點長期記憶的人,都會覺得這一幕多少有點面熟。沒錯,就在2010年底2011年初,類似的一幕發生在了突尼斯,並迅速席捲了中東北非地區。當時觸發問題的是所謂“小販不堪城管粗暴執法而自焚”,隨即有媒體將其稱為“推特革命”、“臉譜(Facebook)革命”或者“維基革命”,因為社交新媒體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與目前倫敦情況最大的區別在於,中東北非的事態發展被媒體稱之為“革命”,而倫敦的事態,則被貼上了“騷亂”或者“暴亂”的標簽。這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冷戰時期的那句名言“一方眼中的恐怖分子就是另一方眼中的自由戰士”,已經解釋了造成標簽差異的原因:立場和利益的差異,對自己有利的,符合自己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就是“革命”;挑戰自己利益的,自然就是“騷亂”了。這在利己主義盛行的現存國際關係體系中,並不罕見。人們只需要有點基本的獨立自主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就應該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由於時機、地點、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因素,倫敦的騷亂可能會變成一個更加重要的符號,承載著遠比其表面更加深刻的意義。倫敦騷亂發生的時機非常巧:8月4日男子被槍擊身亡,8月5日標普調低了美國政府債券的信用等級,8月6日發生示威進而引發騷亂。這是一個很具有歷史諷刺意義的巧合,兩件事情看上去並沒有也不太可能有什麼直接的因果關聯,但他們從兩個方面折射出看上去繁榮興旺的發達國家內部所隱藏的脆弱與矛盾。信用等級以及由此引發的金融市場動蕩,反映的是經濟發展層面的問題;而僅僅因為一個男子的死亡就引發大規模騷亂,折射的是社會分配等方面掩蓋的深層次問題。如果將英國倫敦的騷亂和此前挪威發生的極右翼恐怖襲擊事件相聯繫的話,那麼其中可供玩味的深層意義就更加豐富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