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海外投資何以不虧則已,一虧驚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8 15:02:35  


  這兩年,隨著央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央企海外巨虧的事故頻發。2011年6月,中國鐵建投資沙特輕軌項目虧損達人民幣41.48億元,這筆虧損最終將由國家來“埋單”;2009年底,中化集團在海外投資的3個油氣田項目,累計虧損1526.62萬美元;2009年9月,中國中鐵在波蘭A2高速公路項目虧損,合同總額4.47億美元;還有一些海外投資虧損則是一筆糊塗賬,比如,2010年6月,中鋼集團在澳大利亞Weld Range鐵礦石項目暫停,具體損失沒有數據顯示。

  這些在海外投資頻頻虧損的央企無一例外都是龐然大物,都在世界500強之列。有意思的是,與海外巨虧相對應的是,這些央企在國內卻是狂賺。國資委不久前披露,2010年1-12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6968.9億元,同比增長32.1%;累計實現淨利潤8489.8億元,同比增長40.2%。這些央企頭頂國字號,在壟斷、政策優惠的庇佑下翻雲覆雨、謀取暴利。可一到國際市場,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以及各種不確定的市場風險,習慣了在壟斷大樹底下乘涼的央企,就開始不適應了。央企海外巨虧的事實表明,溫室裡的花朵,結不出美好的果實。

  國有企業雖然屬於全民所有,但“全民”只是一個“虛擬”個體集合,實際控制權幾乎全在企業管理層的手中。比如,這些動輒數十億美元的海外項目,從投資疇劃,到財務會計,到具體的項目操作,它們法律意義上唯一的主人——“全民”幾乎沒有任何知情權,而投資造成的巨虧卻由全民買單。或許,正是因為有了國家的保底,才最終形成了今天這種道德風險:要是賺了,有不菲的獎金和光明的前途,要是虧了,則以市場風險、集體決策等借口“金蟬脫殼”,最終不了了之。或許,正是在這種情境下,央企投資似乎都偏好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不虧則已,一虧驚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