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降速降價,高鐵重新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1-06-24 11:57:31


  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透露一個信息: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京滬高鐵,在實際運營的時候將同時開行時速300公里和時速200-250公里兩種動車組列車。在廣大民眾的理解中,高鐵將“降速”,同時依舊被不少人解析為“高價鐵路”。“人民滿意是鐵路發展的標尺”,因此鐵道部在執行的時候,有必要審時度勢,準確地評估高鐵在京滬交通中的合理定位。

  鐵路是國家交通的命脈,即使在航空業愈加發達的今天,多數民眾依舊把鐵路作為中遠距離出行的第一選擇。從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間,中國鐵路在全國範圍內通過硬件軟件的升級開展六次“大提速”,並且表示“不會在既有鐵路上進行第七次大提速”,建設高速鐵路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規劃、建設並投入運營。相對於滬杭、滬寧和武廣等高鐵,京滬高鐵面臨著更大的客流以及更大的建設資金風險,同時和航空業競爭也是空前的,安全、時間、價格成為了最敏感的比較元素。

  和全國其他地區高鐵定位一樣,京滬高鐵面向的客流群屬於中高端並沒有異議,問題在於和航空業競爭能否體現出差異性。從設計時速的350公里降到目前計劃的300公里,雖然僅僅是50公里的時速差,但意味著原本被媒體廣大宣傳的4小時將不可能實現這個時間對於“京滬快線”接近2.5小時的飛行時間本是個巨大的挑戰。而按照另一種200-250公里時速的取值,那麼全程則可能需要7個小時之多,這和目前已經投入運營的“朝發夕至”或者“夕發朝至”的10小時的動車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性。

  此前,在京滬高鐵上創造的486.1公里時速的世界紀錄,這個數據僅具有理論價值,因為如今規劃的時速不過只有這個速度的一半。“世界紀錄”沒有太大實際意義,這可以理解,但是“設計時速”也沒有了實際價值,這就多少令人感到費解。從各種前期的官方資料來看,京滬高鐵的設計時速應該是350公里,這個“設計時速”顯然是安全體系、客流狀況、經濟效應等綜合考慮的,下比動車、上比航空都能體現在安全、時間和價格方面的綜合性優勢。現在儘管是以“更大的安全冗餘”名義進行50公里的降速,卻動一發而牽全身,意味著理論上相應客流和經濟效應的函數曲線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而因為這50公里時速的變化帶來的降價,對於會選擇高鐵的消費群落而言也不會有太大吸引力。

  質疑高鐵,並不意味著民眾不需要高鐵,事實上是民眾太需要高效且價格合理的公共交通。在上有航空下有動車的夾擊下,民眾需要的是一條具有合理定位的高鐵,合理定位才會創造高效,如此才不枉費高達2200億的投資。(時間:6月14日 來源:青年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