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違規高爾夫擊中多少漏洞
http://www.CRNTT.com   2011-06-21 11:49:30


  北京西南部永定河畔,有條“高爾夫走廊”,多家球場連片分布,最大占地約5000畝。北京只是一個縮影,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有近600家高爾夫球場,但正規審批通過的僅有10家左右——而這,是在國家自2004年起不斷對高爾夫球場建設下禁令的情況下發生的。

  這麼多高爾夫球場為何能如此野蠻生長?是誰給其頒發了“准生證”?

  據記者調查,大量的高爾夫球場要麼借體育公園、生態園和綠地項目建設之名通過了立項審批,要麼採取“以租代征”的方式規避土地監管政策,獲得土地使用權開工建設。換言之,高爾夫球場建設的無序,既是繞過審批程序的結果,也是相關土地項目界定不明晰的產物。如果對高爾夫球場建設有明確的界定,對其報批建設工程有清楚的範式要求,對土地租用有嚴格的監管,那麼多高爾夫球場還能“另辟蹊徑”、還敢“暗度陳倉”嗎?從這個角度說,高爾夫球場的“准生證”,未必來自某一方,而是由於政策的針對性和效率性還不夠高,造成“借生證”泛濫。這也提醒相關部門:只有政策制定的細節愈加完善,政策落實被繞道而行的空間才會越小。

  當然,無論巧立什麼名目,偷換什麼概念,高爾夫球場作為占地面積大、外觀明顯的大型建設項目,建成之後是藏不住的。即使繞得過事先審批,也繞不過事後監管。可為什麼就能如此明目張膽大建快上?無非兩個原因:其一,違規成本太低,即使事後有監管、有處罰,也足可用收益對衝。其二,一些地方監管部門,對高爾夫球場青睞有加,認為對抬高土地價格、吸引外來投資、提升品位形象、繁榮地方經濟等益處多多,因此對違規建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叫停球場建設和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法規政策打了折扣。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