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無法檢測”不等於無法監管
http://www.CRNTT.com   2011-06-19 14:10:32


  全國人大常委會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組近日完成了對各地的檢查。據了解,我國目前2200種食品添加劑中,有檢驗標準的只占總數的近四成。這也就意味著,有六成食品添加劑無法檢測。

  就像艾滋病泛濫成災,而治愈方法尚未問世一樣,食品安全的“杯具”是,添加劑無孔不入,無處不在,而檢測方法還沒個影。且不說,那些像三聚氰胺、塑化劑之類的非法添加劑,就目錄上所有卻無法檢測的就多達1300多種。無法檢測,風險就難以控制,也就等於說一定要發生安全事故,並且被媒體成功披露之後,才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就像“結石嬰兒”。

  客觀上說,“無法檢測”並非全是托詞,一方面,新的食品犯罪難以預見,添加什麼無法預料,被動檢測如大海撈針;另一方面,檢測需要技術支持,需要時間,因此難免滯後。食品添加劑檢測也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即便在科技發達國家,也常被類似問題困擾——美國幹脆採取申請人自己提供檢測方法的做法。問題是,“無法檢測”不等於無法監管,如果說前者是技術問題,後者則更多是態度問題。

  技術問題,可以用技術方案解決。組織科技攻關,盡量補全食品添加劑檢測圖譜,是最直接的辦法。攻關是有難度,但幹總比不幹強,知難而退永遠跟不上食品行業“潛規則”的滋生速度;獨力無法完成,還可以“拿來主義”,拿其他國家成熟的檢測方法為我所用;技術不能檢出,無法評估風險的,不妨考慮“有罪推定”及“保守療法”,一律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等到技術進步,證明無害之後再使用;對於時下的食品問題來說,有時根本不用檢測,用目測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譬如剛剛被媒體曝光的沈陽市一些店鋪用“豆漿粉精”勾兌製造“豆漿”,還用得著拿高科技的儀器檢測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